APP下载

TO BE OR NOT TO BE

2019-10-21戴安璐

传播力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商业化纪录片

戴安璐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但随着商业电影的快速发展,商业化的电影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纪录片的创作中来,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引发众多媒体人对商业化运作对纪录片真实性与独立性伤害的思考。文章通过对真实性原则的认知和对商业化内涵的分析,思考商业化在提升纪录片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对纪录片所产生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商业化;纪录片;真实性原则

纪录片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真实性。

对现实主义者来说答案是不容置疑的。在现实主义纪录片工作者的字典里,真实性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几乎是排他的。导致他们对当前纪录片摄制过程中的“搬演”、事先设置等显露人为痕迹之处无法容忍。《The ipmoster》以其真实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当观众了解到这部片子在拍摄前导演曾与被摄对象进行过对台词时则一片哗然,强烈要求取消其学院奖资格。显然,任何伤害纪录片真实性的行为都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商业化运作在电影工业中的成功,使得纪录片也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是利用商业化利器将纪录片改造为大众媒介,还是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独立性似乎成了当今电影业界的哈姆雷特式两难,“To be or not to be”,是每个从事纪录片拍摄的工作者都逃不过的难题。本文试从其实性原则的认知、商业化的内涵、商业化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现实影响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真实性原则的认知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与“魂”,那么怎么认知真实性就成了重要问题。首先解决真实性的内涵,才能够为如何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伤害真实性奠定基础。真实性可以从三个层面认知:

一是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这也就意味着绝对的真实。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的是,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起摄像机对准人物和事件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介入到人物的生活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都会投射进创作者的影子。更何况,所有的纪录片创作都是从创作者本人的眼睛里寻找和发现的世界,与观众眼睛里的世界是不是同一个世界,是无法从哲学意义上进行判别的。虽然有人极端化提出要避免纪录片创作者要不被发现隐藏在纪录片之外,但这样的自然主义的纪录片究竟能否真正保持其哲学意义上的真实,能否发挥纪录片本身的艺术价值,也都同样是可疑的。

二是美学意义上的真实性。这也是当前广受推崇的情景再现式纪录片的理论支点。美学意义上的真实建立在只要不伤害真实与历史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要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至于运用什么样的艺术创作方法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爱森斯坦曾经说过,“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1923年上映的纪录影片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就是一部美学意义上真实性的代表性,弗拉哈迪在反映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时,并没有完全作为局外人跟随拍摄,而是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重构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

三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性。这是当前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真实原则。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性,也就是意味着纪录片的全部拍摄过程尽量减少创作者的介入,相对真实地保存下人物的生活状态的瞬间、事件自然发生和延展的过程,即使需要“搬演”和情景再现,也要在尽量不伤害原始状态的情况下实现故事的再现。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性要求一切艺术手法在观众的眼睛里都必须是自然的、真实的、没有创作者印迹的。

二、商业化的内涵

商业化似乎已经成了艺术的对立面,在人们的眼中总是那么面容丑陋,几乎人人都觉得商业化只会让艺术沉沦,丧失独立性。其实,我们应该承认,商业化对艺术来说既非那么友善,也并非那么可怕。商业化代表的意义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理解:

一是大众化。商业化的本质就是扩大受众,像商品要争取更多的购买者一样,必须找到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其出发点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如何,而是消费者能够认可和接受的艺术性如何,只要是找不到消费者的作品都是没有价值的,也就造成了作品对世俗的迁就,动摇了作品的独立性。

二是新奇化。在大众的眼睛里,只有少见的才是新鲜的,只有好奇的才是关注的,商业化要吸引更多消费者就必然要不断提升作品的新奇化,用更多的大众未知的事物或者未感受过的视角来展现一个受众不熟悉的世界,以赢得更多的观众。

三是娱乐化。对于大众来说,电影工业本身就是娱乐业,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得到知识和教育,而是得到放松和消遣。一切的教育意义都只有隐藏在影片的背后才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才不会被观众排斥。因此,商业化的最突出表现一定是娱乐化,一定要让观众感觉是在买服务,而不是被灌输。

四是故事化。一切的人类生活都是故事,讲故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吸引受众关注和关心的要素,也是商业化的基本手段和技能。只有会讲故事,才能够把消费者集中到自己的作品前来,一切没有故事为内涵的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三、商业化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现实影响

上面分析了真实性与商业化的内涵之后,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商业对纪录片的现实影响了。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不断扩大纪录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纪录片真实的认识。

一是商业化造成纪录片选题的狭窄化倾向。商业化不会选择大众不熟悉或者不关注的领域,造成纪录片的关注点收缩在社会的一个部分。贾樟柯是个独立性很强的导演,但在它监制的《语路计划》中,我们却很明显的能够感觉到选取的12个人物,有着很强的背景意义,只有社会通常意义上的奋斗者才是影片的关注者,这12个小人物其实并不小。

二是商业化造成纪录片策划的人为化倾向。《语路计划》所选取的人物虽然都在讲述着自己真实的生活,但是我们也不可否定,这些人物都在讲述着导演心目中的故事,讲述过程中也因为各种个人原因也在选择着对自己未来形象或者生活有利的故事,使得我们在观察他们的生活时已经不知不觉中被戴上了一幅有色眼镜。

三是商业化造成纪录片制作的程式化倾向。这一倾向在《语路计划》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采取了不同新锐导演来执导,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12個人物影片应该说具有非常深厚的流水线产品的韵味,每个影片的拍摄手法、制作模式都惊人的相似,而不同导演的风格却深深地被掩盖了。

当然,商业化也不会单向性地仅仅对纪录片产生破坏性作用。它也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首先,商业化也就意味着充足的经费支撑,对导演来说,这是一个影片制作完成的最重要的保证。因此,导演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或许,如果没有尊尼获加,贾樟柯也不可能把这12个人物的故事展现到世人面前。其次,商业化也意味着拥有更多力量去推广影片,不论是包装也好,营销也好,至少扩大了影片与观众相遇的机会,使得导演的心血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也使观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那些平民生活中的高贵。

总之,商业化与真实性始终是纪录片发展的两极,导演必须学会在这两极中走钢丝,只有更好地融合商业化与真实性,才能够创作出受欢迎的纪录影片,否则,任何一极的过度偏颇都会影响导演和影片本身的生存。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2]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商业化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冬奥背景下我国南方城市花样滑冰项目的开展状况研究
《万物生长》: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的畸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