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电影视听媒介中的运用研究

2019-10-21林彦汝

传播力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林彦汝

摘要:电影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推广和传递着核心文化价值观。文化意涵折射出电影的质量高低,用不同的视听媒介进行组合,它可以千变万化。本文以分析《卧虎藏龙》《夜宴》《雪花秘扇》三部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影片中的配乐、情节设定、视听元素出发,探究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符合大眾口味的电影市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商业电影;视听媒介

电影是视与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视觉感官,即影像,然后是听觉感官,即声音。在国内外当代电影市场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影工作者们为了让自己的电影更具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和寻根性,将本国文化民族元素或者多民族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电影作品中,这是大多数电影工作者一直所追求的。然而商业电影的出现更能迎合大多数观影者的口味,也能使大众更加快速地、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商业电影最早被电影商人当做牟利的工具,早期好莱坞就以此类电影闻名,可以说商业电影是来自西方的产物。国外电影艺术文化研究起步较早,出现了很多成功的商业电影案例。如,新西兰Weta工作室2001年制作的史诗三部曲《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其影片中芬兰中世纪民族文化元素的渗透;韩国Cineworld 和Eagle Pictures公司2005年出品的《王的男人》(King And The Clown),打破了韩国观影人数记录,其中韩国传统文化——假面舞的引入成为本影片中的经典桥段;美国Disney·Pixar公司2012年出品的动画电影《勇敢传说》(Brave),主人公梅莉达的人设呈现出浓浓的苏格兰风情、凯尔特民族音乐的融入等,这些商业电影都在吸取各国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进电影。如今,中国影视产业发展迅猛,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同时也应该注重意识形态的传播,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电影中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这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商业电影也得到众多观众的认可,再加上我国电影行业在视听媒介上的发展和定位,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以下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以及王颖(导演的《雪花秘扇》为例,分析此类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在视听媒介中的运用手法。

一、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

《卧虎藏龙》是一部武侠题材的电影,而武侠本身就是中国的一种文化。正如电影介绍,李慕白是一个出身于武当派的侠士,武当派属于道家,在电影中,李慕白伸出两根手指点化玉娇龙,这一动作正是来自道家收徒的仪式。武侠一向是电影中的热门题材,尤其是西方人对于中国功夫的热衷,体现在西方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功夫之王》等作品中。《卧虎藏龙》既保留了东方特色,又兼顾西方审美,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融合案例。

《夜宴》是一部改编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中国电影,它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呈现在大分裂时期的五代十国,不可谓不是一个大胆的改编。在夜宴中,它同样呈现了一个悲剧,但是里面皇后一角的改编更使人物关系复杂起来。《哈姆雷特》中,皇后是王子的母亲,是一个背叛者,正是她,使哈姆雷特说出名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夜宴》中的皇后却是跟王子青梅竹马的爱人,她为了保全王子与篡位者虚与委蛇,就像《雷雨》中的繁漪对待周萍一样,呈现出一种更复杂的戏剧性。电影音乐可以增加电影剧情的表现力,赋予电影更多的魅力,贯穿全片的《越人歌》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出现在不同情节中的《越人歌》有着不同的层次含义,正是它,将这个悲剧一步步引入高潮。

《雪花秘扇》中最明显的中国特色文化是女书,女书是世上唯一一种专为女性所用的文字。这一神秘文字流传于湖南永江县,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受到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约束,没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女书内容多为向结拜姐妹诉苦为主,常常被写在扇面上,古时妇女常常坐在一起,边做女红,边学习女书。使用女书这种交流方式时,她们暂时脱离了女儿、妻子、母亲这些外界所定义的身份,真正为自己构建女性精神世界。

二、电影配乐中独特的中国韵味

《卧虎藏龙》的配乐出自于作曲家谭盾之手,荣获73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大奖。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乐器来为《卧虎藏龙》润色。影片开篇时,镜头推移到俞秀莲家周围的江南景色,谭盾使用传统乐器——竹笛来演奏这一悠扬清脆的曲调,观众在观影时须臾脱离现代社会的烦扰,进入民国江南人家、小桥流水的美景之中。而在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比试的片段里,大提琴作为节奏型音色恰似打斗中的“动”,传统乐器箫的音色变化多端,时而呈现出竹林静雅空谷之感,时而营造出意乱情迷的氛围。西洋乐器大提琴和中国传统乐器箫的结合与碰撞,既是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暧昧情绪,又在暧昧中埋下危机。正如两个人的关系,总是在争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这两人之间的情愫也是如同萧的声音中那一丝柔和,虽然细微,但是一直存在,若隐若现。谭盾还在配乐中采用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京戏锣、新疆手鼓等,这些元素将罗小虎异域戏份中的情绪、节奏、意境都表现的恰到好,也让这个江湖大盗的人物特征更具象化。

无独有偶,《夜宴》的配乐也为谭盾所创作。影片中的插曲《越人歌》歌词来源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是一位越族的榜枻人为楚国鄂君子所唱的歌(1),表达了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影片开场众人身着白衣佩戴面具在竹林中演绎《越人歌》,就像日本能剧中的人物,以肢体动作来表演喜怒哀乐。而暗杀者的到来,与《越人歌》的祥和形成残酷的对比,观众不禁暗暗为王子心惊,他是否能逃过这一劫。包括众人保护王子,拉扯暗杀者,这时候台词留白,肢体语言和背景音乐渲染了这个片段的气氛,倒不像一场杀戮,反而像在一个特殊的舞台表演一场意味深厚的节目。《越人歌》第二次出现是在青女喝下那杯毒酒以后,为王子颂歌。她就像那个打浆的女孩子,王子说,“《越人歌》是在唱寂寞,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懂另外一个人,懂了,就不寂寞了。”正如王子与皇后互相爱慕,但是王子不懂皇后的委曲求全,皇后也不懂王子的追求。青女从头到尾都是不懂王子的,她爱的只是自己梦中的那个他,但是这份爱情让她可以付出一切。全片是一个既定的悲剧,每个人在这个故事里都是命运的牺牲品,皇后为了不被殉葬委身,王子无力反抗命运只能苦苦挣扎,青女寻寻觅觅却只是为了一个幻象,《越人歌》从一开始就传达了这份虚幻不真实的感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雪花秘扇》的配乐来自英国作曲家瑞秋·波特曼(Rachel Portman),作为女性作曲家,她的曲风丰富细腻,动人心弦,《雪花秘扇》是一个极好的中西合璧案例。她在配乐中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和竹笛,同时也融入西方的手风琴、钢琴和大提琴,分别刻画出时空转换中19世纪初和21世纪初的两位女主人公清晰的情感脉络;特别是在《Lily Meets Snow Flower》(百合遇见雪花)一曲中,钢琴和竹笛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把中国传统调式和有时代变迁感的现代音乐结合了起来,象征着百合和雪花两人之间友谊的延续。而《雪花秘扇》中的哭嫁以及边唱歌边做女红桥段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哭嫁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土家族的特有的唱法“哭腔”。哭腔是哭嫁曲特有的演唱方式,用来诉说土家族新娘在出嫁时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哭嫁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形成原因影片也中有多处体现,例如百合为代表本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因父亲吸食鸦片家道中落,最终下嫁给屠夫生儿育女,皆因妇女没有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哭嫁代表着女儿要离开这个家,去到另一个家成为妻子,这是她人生的分水岭,正如雪花凭着一双完美的小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同时也证明,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命运只能由男人来决定。就像缠足,这些是男权社会给女性留下的残忍印记。雪花和百合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个冷酷社会里的小小温情,借由一封封扇子、一字字女书来传达。

三、故事剧情设置和隐喻

《卧虎藏龙》明面上讲的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故事,为了劝解离家的玉娇龙,侠客李慕白付出生命,他的爱人俞秀莲也失去了他,最终玉娇龙自杀。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幽默往往在更深含义。就如《师父》导演徐浩峰所说,东方的特殊思维往往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成道了,而一个严守戒律的人失败了”。《卧虎藏龙》也是一种东方思维,外国人要读懂第二层含义很难,连大部分中国人也读不懂,李安的厉害之处就体现在这里,哪怕别人读不懂第二层含义,但他的第一个故事也是成立的,就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一个童话一个现实,都有人选择去相信它。而《卧虎藏龙》的隐喻,道家有“孤阳不生,獨阴不长”的理论,在人元丹法讲,就是找异性来匹配阴阳,方能焕发生机成就仙道。李慕白讲的“死寂境界”就是“孤阳不长”,他下山的真正用心,不是退出江湖,而是要找个女人。生活状态是隐显并存,艺术也是隐显并存。(2)

《夜宴》的故事情节是《哈姆雷特》式的,但它的人物关系有了一层《雷雨》的味道。一开始皇后一身孝服走进宫殿,篡位成功的王爷吩咐封门,却留了一线空隙伸出手去,问皇后愿不愿意跟他在一起。这是一段威胁与妥协的戏,皇后如果不从,就只能留在那里跟先皇的铠甲一起殉葬。皇后一直在与王爷周旋,付出自己的身体和尊严,所以她才会说“最高级的表演是将自己的脸变成面具”,没有人理解她,哪怕她曾经的爱人,但是面具戴久了就难以摘下,她也渐渐迷失在自己的表演中,一方面她保护着王子,爱着那个赤子之心的少年,另一方面她又希望王子参与权力的斗争,委曲求全暂时蛰伏。王子是一个复仇式的人物,他背着剑筒,戴着为他而死的人的面具回来,一出场他身上有浓浓的悲剧色彩。同时他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因为父王娶了爱人逃家三年,也为无法复仇而伤害了青女,正是他软弱的象征,痛苦来临时,不是逃避就是伤害别人。就像哈姆雷特一样——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青女是全片最纯真的一个人,她带着少女的梦一样,跟宫廷的斗争格格不入。皇后问她怎么跟王子联系,她说靠每天梦到王子。她就像那个打浆的女孩子,爱慕王子,可惜那个王子只是她的梦中人,水中花镜中月一样的存在,她最终死在宫廷的争斗中,未尝不是一个梦的结束。《越人歌》中,船女对王子一见钟情,为他唱歌,但是现实意义上,他们地位悬殊,根本不可能在一起。所以《越人歌》奠定了本片悲剧的基调。

四、视听语言的情感表达

电影本身就是视听艺术,但如何借由视听语言表达影片中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这考验的是导演对于视听元素的选取。正如《卧虎藏龙》与《夜宴》两部影片都有竹林打斗的片段,但是两者表达的情绪截然不同。《卧虎藏龙》中的竹林戏节奏缓慢,李慕白不着急打败玉娇龙,既是展现自己的武功高强,也存有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戏弄之情,所以竹林戏中有一个他们两人四目相对,李慕白失神,玉娇龙趁机下手的镜头。《夜宴》中的竹林则是危机四伏,飘落的竹叶还未落地,暗杀者的箭已经杀死一人。明明之前还是一片清幽的景色,却被血色浸染,前后反差显示王子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就像他在宫廷中的生活,表面平静如水,内里暗潮汹涌。即使是同一种视听元素,由不同剧情引出,呈现出来的情感效果也不尽相同。

《雪花秘扇》中有一个百合与尼娜隔着时空对望的镜头,这个镜头如果运用不当会给观众带来出戏感。百合和雪花的故事是索菲娅所写,映衬的是21世纪初尼娜和索菲娅之间的感情。可以说,百合是索菲娅心目中的自我体现,尼娜和索菲娅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在尼娜与百合对望那一眼,已经化为乌有。因为尼娜已经明白了索菲娅的内心,明白她的无可奈何。

五、结语

《卧虎藏龙》《夜宴》《雪花秘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电影里运用得当的案例,但是在视听媒介上,三部影视作品都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卧虎藏龙》是一个平衡了中西文化的作品,采用大量中国元素的同时还在叙事结构上照顾了西方审美。《夜宴》是西方戏剧和中国文化的融合,虽沿用《哈姆雷特》的剧情,但是并没有被《哈姆雷特》掩盖其光辉。《雪花秘扇》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中西语言切换不自然的瑕疵,却无法掩盖导演尝试女书等元素的创新意义。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商业电影融合,但是不能只靠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应当正确地运用现代性审美意识,照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文化心理,合理及艺术性地运用本土的文化元素,使其视听媒介具有代表性和新异性。

注释:

刘向《说苑全译》,王锳 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479页

徐浩峰《刀与星辰》,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2年第1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刘向.说苑全译[M].王锳 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徐浩峰.刀与星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