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工思想比较研究

2019-10-21赵浩

锦绣·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孟子马克思启示

赵浩

摘 要: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提出了“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思想,而近代西方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也提出了社会分工理论,那么两人之间的社会分工思想有何异同?文章首先叙述两人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比较两人思想之间的异同,最后阐明他们的社会分工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启示

一、孟子社会分工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曾经说过:“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1])这就意味着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部分人会从事脑力劳动,也有一部分人会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管理别人,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则接受别人的管理;被管理者养活别人,管理者靠别人养活。孟子认为,这是通行于天下的准则。

孟子对“劳心劳力”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证,主要从如下两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人们劳动分工的必要性,即所谓“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孟子认为,专门从事耕田劳作的普通百姓,他们不太可能同时既进行农业生产又去治理国家,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的管理者们也不太可能同时既治理国家又去进行田间劳作,这就迫使人们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第二个方面指的是人们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即所谓“且一人之身,而百工所为备”。在孟子看来,在文明社会里,一个人若想维持生存,就必须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些物品是由成千上万人的劳作所生产出来的,倘若每一种物品都要使用者本人亲手制造才能使用的话,那么即便人们疲于奔命也不一定能够做到。因此,为了确保正常的社会生活,人们就必须相互之间进行自已劳动成果的交换,而国家的管理者们就是用自己的管理成果参与到交换之中[2]。

從当代的视角来看,孟子的“劳心劳力”社会分工思想的确包含着一定的真理,这就是孟子意识到并且充分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孟子在关于“劳心”与“劳力”的功能区分中不仅涉及到知识、技能的区分,而且还隐含有教养上的区分。孟子口中的“劳心者”无疑指的是有教养的人。在孟子的心中,只有通过”劳心者”这种有教养的阶层进行国家与社会的管理,才可以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贯彻儒家的治国理念和道德理想。然而,孟子忽略了一点,他过分地看重精神追求的意义而鄙视平民的地位及其实利追求的社会历史价值。当社会处在走向平民化、功利化的历史趋势之中,孟子的价值理想难免会遭到统治者的冷遇。

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分析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理论做了详尽的描述。马克思一方面指出,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化生产活动在最初表现为一种简单的自然分工,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按照性别、体能、年纪等生理因素或者依据部落所处的环境进行分工。随着分工的出现,人们获得的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并产生了较多剩余产品,为了节约资源人们最初表现为偶然性的个体交换,后来逐渐发展为必然性的经常性的交换,于是在部落之间形成了固定的交换方式,自然分工逐渐发展为社会分工。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发展使分工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由于这种分工导致了生产本身的异化,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异化的分工也必将在历史中被消灭[3]。

马克思另一方面指出了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简单概括为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生产力决定分工。就劳动者本身而言,其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决定了他在分工中所处的位置。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关注劳动者本身熟练掌握的劳动技能,在分工中只有当劳动者从事与其知识技能相当的职位时,他本身的生产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就劳动工具而言,不同的生产工具产生不同的生产效能,也会决定分工的程度。具体说简单的劳动工具只能进行简单的社会分工,复杂的生产工具就可以进行复杂的精密的社会分工。其次,分工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专业化需要更多从事专门化和特殊化劳动的劳动者,这样推动了生产工具的革新以适应分工的需要,从而使生产机器化成为可能。分工简化了复杂的劳动程序,降低了工人工作的难度,从而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三、孟子与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的比较分析

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孟子与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有如下几点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意识到社会分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必然会出现的。孟子认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同时进行田间劳作与国家治理,同种道理,国家的管理者们也不可能一边治理国家一边进行农耕劳作,这就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工。而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考察,提出了社会分工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产物。其次,他们都强调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人们需要进行劳动成果的交换。孟子与马克思都强调劳动成果的交换在维持人们基本生活中的重要性,孟子更是明确指出仅靠个人是无法保证日常生活用品供给的,所以必须进行劳动成果的交换。最后,他们都注意到了人的才能等因素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孟子认为有教养的人可以治理国家,而普通百姓只需要进行物质的生产,最后再将劳动成果进行交换,国家与社会就可以稳定的运转。而马克思同样说明了一个劳动者所具有的的知识技能决定了他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位置,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做好属于各自的工作后整个社会才能高效生产。

关于孟子与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孟子只是隐约的意识到了这种社会分工,但受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他并没有对此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而马克思则不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经历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所以马克思不仅对这种社会分工现象做了详细的说明,而且他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研究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二,在社会分工的内容上,马克思较孟子分析的更加全面,马克思不仅提到了孟子所提到的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以及要根据人的技能素养来从事不同的社会生产活动,马克思还分析了生产工具对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的影响,这一点相较于孟子的思想是极大的进步。三,孟子与马克思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是不一样的,孟子的思想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提出的,他认为治国者只需要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勤耕劳作,最后再将各自的劳动成果进行交换,国家就可以稳定。而马克思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上对社会分工进行分析的,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工现象,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并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做好思想准备。

四、孟子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工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时,孟子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工思想可以给我们带来如下几点启示。第一点,我们要意识到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每一名劳动者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点,在全社会要做到人尽其才,我们要尊重每一名劳动者的不同才能,在社会生产中要将他们置于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只有这样,人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解放,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第三点,我们要重视劳动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新,劳动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新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五、结语

孟子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极具现实意义,他们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分工的重要性且确保在整个社会中能够实现人尽其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发展与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子·滕文公.

[2]邢志第.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命题新探[J].理论导刊,2001(3):108-109.

[3]王磊.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思想来源、形成轨迹与发展脉络[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4(2):19-21.

猜你喜欢

孟子马克思启示
最有思想的句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