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对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及社会支持的作用
2019-10-21黄张霞
摘 要: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渐严峻,国内外关于丧偶老人健康状态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丧偶事件对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负面影响且该影响长期效应,而社会支持对于该群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丧偶事件影响的研究,旨在加强社会对丧偶老人群体的理解与支持,推进完善老年关怀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丧偶;老年人;健康状况;社会支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数量和比例都呈上升趋势。王广州等的研究表明,中国自2010年到2015年,老年丧偶人口由4774万人增长到了11840万人;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40%以上。配偶对老年人而言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来源,丧偶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大危机,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老人丧偶事件具有长期效应
基于国内外各项研究的数据,丧偶事件对于老年人健康状况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虽然有些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缓和,但平均健康水平仍比在婚老人更差,所以该事件的影响是长期的。Bratt Anna对于丧偶老人的死亡风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丧偶初期,老人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但是这一影响会随丧偶时间增长而下降。焦开山根据一组全国性的老年人健康状况纵向研究发现,配偶的死亡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虽然新丧偶对于死亡风险的影响比长期丧偶更为显著,但对于高龄丧偶老人而言,其死亡风险与在婚老人的差异依然显著。随着时间的增长,丧偶老年人死亡风险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在丧偶早期,由于突然失去伴侣的精神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丧偶老人的健康状况处于一个较差的水平,疾病和失能几率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老人逐渐适应了配偶离世的生活,合理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责任,所以其死亡风险也有所降低。虽然丧偶老年人的死亡风险随时间有所缓解,但其生活满意度却随着时间日趋降低,长期损害未亡人的心理健康。婚姻对于老人的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丧偶老人普遍处于较差的自理状态。相较于在婚老年人,丧偶老年人失去了伴侣的陪伴与照料,生活质量普遍降低,丧偶的长期效应不容忽视。
二、丧偶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生理健康
丧偶老年人的健康自评为很好、较好的比例均低于在婚老年人。研究数据表明,老年人在经历丧亲事件后体重出现大幅下降,且具有性别差异,该情况在男性身上更为明显。丧偶或未婚的老人血清蛋白值也低于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反映出较差的机体营养状态。一项基于日本老人的研究表明,老年男性对于其配偶的依恋高于女性,这也可以解释男性丧偶老人相对于女性更高的死亡风险。丧偶老人对于疾病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对于其疾病的治愈恢复也具有负面作用。由于配偶的丧失,独居老人在饮食、生活习惯方面缺乏自我管理,从而导致了身体状况变差等结果。
(二)心理健康
在夏秀针对离退休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丧偶老年人的孤独得分显著高于非丧偶老年人,其中男性的孤独感高于女性,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因为女性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老年社会活动中去,比如广场舞等活动。另一项追踪调查的数据也表明,参与跳舞健身等社区活动有效降低了丧偶女性的抑郁水平,但是对男性的抑郁水平没有影响。刘心记等研究表明,独居老人抑郁风险显著高于非独居同龄人,且女性抑郁几率高于男性;男性丧偶老人抑郁状态最大的影响因素为独居和自理能力,而对于女性抑郁状况最大的影响因素为经济保障;这与该研究的样本为中国农村老人有关,男性的生活起居、饮食等多为女性照顾,而农村女性的经济收入一般较低。丧偶老人通常同时面临着抑郁和失眠的共同困扰,睡眠时间与悲伤程度呈反比,而睡眠质量和抑郁程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主要指标,丧偶事件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都具有长期性、深刻性,且这些影响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需要引起重视。
三、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
对于老年人而言,配偶是其主要社会支持来源,丧偶老人丧失了这一主要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巨大冲击。关系需求是丧偶老人最为突出的主导需求,亲情需求特别突出;在子女成年离家后,伴侣充当的是老人的主要精神寄托,而伴随着配偶的离世,老人情感寄托的对象将转移到子女、亲属身上。保持与子女的交流,对于老人在经历丧失事件后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在经济支持方面,丧偶前老人的主要支持来源为儿子,丧偶后来自女儿和其他亲属的经济支持比例明显增加;80%左右丧偶老人,都报告了较为和谐的家庭关系,这可能子女的愧疚心理有关,失去父母中的一方,使其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更加珍惜、善待生者。除了子女家人给予的支持作用,与邻居有更多接触的丧偶老人显示出更为积极的健康状态。综上,加强社会支持是帮助老年人走出丧偶阴霾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来自家庭、社区还是其他途徑的社会支持都对缓解丧偶事件的负面影响有缓解作用。因此,国家、社区及亲属应该加强对丧偶老人的关怀,帮助其缓解丧偶的长期效应,克服其长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广州,戈艳霞.中国老年人口丧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3,(1):44-55.
[2]Bratt,Anna;Ahlstr?m,Gerd;Rennemark等.Surviving the loss of a child,a spouse,or both:
[3]焦开山.中国老人丧偶与其死亡风险的关系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3):64-76.
[4]张立龙,张翼.中国老年人失能时间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7,(6):94-104,128.
[5]张立龙,张翼.中国老年人失能时间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7(06):94-104+128.
[6]伍海霞,贾云竹.城乡丧偶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社会支持视角的发现[J].人口与发展,2017,第23卷(1):66-73.
[7]Mercan,MA(Mercan,Murat Anil)1;Barlin等.Late-Life Bereavement: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ial Death and Weight Loss Among Elderly in the United States[J].OMEGA -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2016,Vol.74(1):3-15.
[8]田昌榮,申潇竹,温江涛.老年人血清白蛋白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第11卷(1):36-39.
[9]Yokoyama K;Shirakawa K;Hirao T;Nakatsu M;Yoda T;Suzuki H;Okabe Y;Shirakami G.Sex 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to spouses among older Japanese couples.[J].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17,Vol.17(5):834-838.
[10]黄婷婷,李英男,黄启阳等.老年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第43卷(6):514-517.
[11]夏秀.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1):1727-1730.
[12]赵忻怡,潘锦棠.城市女性丧偶老人社会活动参与和抑郁状况的关系[J].妇女研究论丛,2014,(2):25-33.
[13]刘心记,刘开永,杨林胜等.2016年六安市社区老人独居模式与抑郁关联性[J].卫生研究,2018,第47卷(4):655-658.
[14]肖汉仕,何艳芝.湖南丧偶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第24卷(10):1560-1563.
[15]曹凤英,原志芳,张敏等.城市社区老年人与子女交流频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4681-4682.
[16]米峙.丧偶事件对老年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0):1849-1851.
作者简介:
黄张霞(1995,10-)女,汉族,福建南平,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