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情景剧”提高《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2019-10-21谢天慧吴晓东
谢天慧 吴晓东
摘要:枯燥乏味的旅游心理学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这门课程受学生喜欢变得困难。将微情景剧运用于旅游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从抽象思维转向形象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和提高临场反应能力,对提高《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同时也对微情景剧在具体运用时的操作细节做了说明,以保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情景剧;《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134-02
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注重与改善。既属于旅游科学又属于心理学的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深刻的学科,也是一个新的基础学科。旅游心理学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跟大多数学生认为的将心理学与心理测试和咨询等同起来的非常有趣的旅游心理学不是一回事。需要记忆是掌握旅游心理学中的大多数看似熟悉的知识点尤其被赋予心理意义的概念和常识应该拥有的主要技能。但它们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且旅游心理学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各种问题,这使得这门课程受学生喜欢变得困难。因此,微观情景喜剧被用来研究旅游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1 微情景剧的特征
一种源自美国的轻喜剧的舞台或电影情景剧是课堂微情景剧的产生来源。体验轻松,贴近生活,生产成本低是微情景剧的特点。它由一个或几个人室内演绎,加入笑声之后演变成微情景剧。运用“微情景剧”提高《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简单复制“微情景剧”的特点,而是根据教学目、教学背景并结合微情景剧的优点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运用在《旅游心理学》的微情景剧具有新的属性和特征,简要说明如下:1、立即性。课堂微情景剧对时间长度有严格的限制。5分钟以内是合理时间,学生从接受任务到角色分工和现场表现。教师刚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才适时使用微型情景喜剧,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用时5分钟,是因为一方面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即兴性的特点。2、生动形象。对于关键的难点知识及抽象的原则和概念,微观情景喜剧可以直观地解释,确保通俗易懂、轻松幽默风格。3.互动。微观情景喜剧为表演者和观众都熟悉彼此的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语言,笑声甚至眼睛都可以学生与教师之间成为互动的桥梁。
2 《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
1)跨学科、综合性强。人是心理现象的主体,也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学和心理学这两个主要的基本学科交汇点都是人。旅游心理学这个课题展现了旅游活动中的人类心理规律,为旅游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除此之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也为旅游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也是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综合性强。
2)实用价值高。解决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旅游心理学的终极目的。旅游心理学需要与旅游实践挂钩,旅游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与理论改善旅游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旅游服务质量,实现我国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理论基础广泛,学科需要改进。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相当广泛是由理论和实践本质决定的。普通、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其他心理学学科以及旅游行为的基础学科的支持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旅游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的,无论国内外,研究时间短,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是旅游心理学有待提高的地方。
3 运用“微情景剧”提高《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如今《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氛围。目前许多学校的旅游心理学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为中心,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演讲厅里无休止地讲话,学生厌倦学习,经常做打瞌睡玩手机,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虽然案例教学法和提问在课堂上被许多教师广泛使用,激发学生的思考,但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使得一方面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搞得很累,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不能满足。
2)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擅长使用教材,是机械僵硬的。
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让学生学会参加考试并获得高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质量观念,跟实践性要求很强的旅游心理课程自然背道而驰,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目前虽然有的地方在实施素质教育,想努力改变课堂教学这种状况。但教科书本身的选择在有很多版本旅游心理学教科书面前变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不同的重点和结构层次,列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是不同教科书的特点。为提高教科书的使用效率,使课堂教学效果转好,教师应依据课程要求并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背景进行有效的选择,使教科书和课程本身要求的信息相对应,使课堂教与学达到统一,而不是一拿到书就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依据地逐一讲解教科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3)教学评价体系落后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
根据教师进行教学是否根据教学大纲是一些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不是课堂气氛的动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得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真正需求关注度较低,在旅游心理學课堂中只注重完成他们在课堂上应该说的话,不怎么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评价和参与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运用微情景剧提高《旅游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1)从抽象思维转向形象思维
思维形式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认知事物本质和规律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的,而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是用直观图像这样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掌握用抽象语言表达的原则以及关键和难点知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必不可少。而对用抽象语言表达的原则、概念以及关键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则离不开诸如模型,图片,视频等简单直观的方法。在旅游心理课堂上运用“微观情景喜剧”教学模式,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或选择其他拟人化的方式解读抽象的原则和概念,其一个重要教学功能是通过视觉感官和经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则和概念,培养学生有效地将抽象思维转换成形象思维,采用视觉和类比的图像或者身体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的形象思维所带来的理解和记忆一定是容易、深刻、牢固的。这是其他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课堂效果。
2)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创造问题情境。这是学习心理学的多年研究成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问题情境。学生口头回答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构建的问题情境是传统方式。相比之下,为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迷你情景剧”强调创意的肢体语言表达,简化了语言描述,对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知识点创造问题情境更多的用肢体语言,口语和道具。此外,在“迷你情景喜剧”中按班级或性别分组采用竞争机制创造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也很容易带动学生的现场情绪反应,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竞争和成就中被超预想地激发。
3)培养表达能力
微型情景剧,强调创意的肢体语言表达,简化了语言文字地语言描述成分,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和意图地表达更多采用肢体语言和图形等道具,是对侧重于语言表达的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效平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使他人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表达能力。
4)提高临场反应能力
微型情景剧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准备时间通常限于2分钟,学生遇到麻烦或需要紧急完成的事项时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自我思考立即予以处理的临场反应能力即紧急响应能力,会在这项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得到提高。
5)动员课堂氛围
根据实践经验,微型情景剧地表演者是友好的同学,一些不经意的剧情或表演细节具有生动轻松的幽默感,很容易引起全班同学的热烈反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课堂气氛,可以看得出在合理调动课堂气氛方面,微型情景喜剧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旦课堂上采用微型情景剧来实现教学目的时,微型情景剧总能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运用微情景剧提高《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操作要点
微情景剧运用在《旅游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上的运作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微情景剧更强调创意的肢体语言表达,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道具,时间要求也较短,不需要过多挤压课堂教学时间,所以适合像《旅游心理学》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积极引入。当然,为了保证微情景剧的表现效果及运用后的教学效果,需要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1)知识点的选择要合适。很多设备和道具无法在课堂里实现,所以并非所有抽象表达的概念,原则和难理解的知识都适合用微情景剧来表达,也有些是简单易懂的,简单到人人看了都可理解,不需要解释以微情景剧。因此,运用微情景剧后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筛选的知识点适当与否至关重要,一般需教师在上课前自己先预先设想一番。
2)控制次数和时间。为了不过多挤压课堂教学时间,不影响教学进度,为了培养学生反应能力,应以“微观”的原则来分配微情景剧的时间。根据经验,包括约2分钟过渡时间(学生的现场选择和准备工作)在内,5分钟对于迷你情景剧的演绎时间应该足矣。平均每10-15课时实施一次是使用迷你情景剧的应有频率,既实现了预想的课堂效果,也保证了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新鲜。
3)控制现场表现效果。以学生为导向是微型情景喜剧的重要亮点,但表演的效果,譬如学生在台上的位置,出现和退出的时机以及与表演情绪相匹配的背景音乐的选择和播放等需要教师临场把关,确保之前没有排练的微型情景喜剧在第一次表演中取得最佳的演绎效果,增强学生的表现信心。
参考文献:
[1] 韦福巍,覃举东.高校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增刊),2009(2):40-41.
[2] 毕明建,王海萍.《旅游心理学》教学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5):60-62.
[3] 洪艳,胡美萍.高职高专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1):69-70.
[4] 文岚,文大为,李培红.《旅游心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9(18):635-637.
[5] 刘庆. 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探讨PBL模式在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廣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35-38.
[6] 王兴丽. 浅议学习动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166-167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