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防治

2019-10-21邓利剑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摘要:仔猪副嗜血杆菌病又被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它是由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生猪养殖中,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死亡率高达50%。由于仔猪副嗜血杆菌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要引导养殖户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发病特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防范该种疾病的传播蔓延,提高养殖场降低其发病率。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发病情况,分析了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关键词: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8.064

0 引言

近年,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集约化、規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加以及免疫抑制疾病的多重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越来越广泛,给养猪产业造成的危害逐步增加。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阶段的仔猪感染该种致病菌后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高。成年猪感染该种致病菌后常呈现隐性经过,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导致养殖场反复发病。

1 发病经过

2017年11月中旬汝溪镇一养殖场刚断奶不久的36日龄的仔猪相继出现了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腕关节处肿胀,不能正常行走。出现发病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兽医对该养殖场患病猪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整个养殖场除饲养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外,没有进行严格的疫苗免疫接种。结合患病猪的具体临床症状,兽医初步判定为某种致病菌感染引起的关节炎。然后结合典型的病理学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最终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该养殖场损失进一步增加。

2 流行特点

该种疾病主要危害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仔猪,发病率通常在10%一巧%,发病严重时可达50%。致病菌主要寄生在鼻腔的上呼吸道等,属于典型的条件致病菌,通常不会表现出致病能力,受到多种应急因素影响,患病猪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就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养殖场的患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猪可以通过空气直接接触,将致病菌传染给健康猪群。另外,致病菌还可以通过消化道、蚊虫叮咬实现传播。

在生猪养殖中,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主要和养殖场猪群的抵抗能力、环境卫生差、断水、饲养密度有极大关系,如果猪群中曾经发生过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疾病,使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就会为副嗜血杆菌病趁机侵入提供条件。饲养密度过大,圈舍卫生条件较差,有毒有害气体积累,转群混群不合理,多种呼吸道疾病感染,会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而加重病情,使病情复杂化,治疗难度较大,死亡率较高。

3 临床症状

急性型常发生于膘情较好的断奶仔猪,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下降,厌食,咳嗽,呼吸困难,呈现腹式呼吸,心跳急速,体表皮肤发红或呈苍白色,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猪还会出现流鼻涕症状,行走缓慢,不愿意站立,一侧肢体的腕关节和膝关节肿大,不能正常行走,共济失调,在临死前侧卧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划水,母猪发病可流产,公猪有跛行。个别猪在没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突然倒地死亡[1]。

慢性型主要发生于保育猪猪群,临床上表现为采食欲望下降,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皮毛杂乱,四肢无力,跛行,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发生衰竭而死亡。死亡时体表发紫,肚子肿胀,有大量黄色腹水,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尤其肝脏整个被包住,肺间质水肿。

4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猪解剖后,发现存在明显的胸膜炎、脑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种炎症,并存在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将胸腔、腹腔打开后,内部存在大量积液,肺脏肿胀出血、淤血,有时胸腔和肺脏粘连不能正常剥离。在病死猪的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器官表面还能观察到大量出血点,各个器官存在纤维素性凝块[2]。将肿大的关节打开后,可以发现关节周围组织呈现炎性水肿,关节囊显著肿大,关节液增多,在肿大的关节内部蓄积大量混浊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带回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常规染色镜检能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短小杆菌,形态多变。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NAD和含有牛血清的TSA培养基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培养48h,温度控制为37℃,在培养基上发现菌落存在卫星生长现象[3],不存在溶血。通过实验室快速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技术,最终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药敏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强力霉素高敏。

6 治疗

在治疗前应该将症状较为严重、没有治疗价值处于死亡阶段的猪立即扑杀无害化处理,防治疾病进一步扩散蔓延,将患病猪和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紧急隔离。

临床上由于猪副嗜血杆菌病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在治疗中应该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对于存在明显临床症状的患病猪使用头孢噻呋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0mg/kg体重,2次/d,连续用药3 do另外,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使用剂量为5mg/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在全群猪的饲料中添加98%的替米考星粉剂、卡巴匹林钙、多维、黄芪多糖,每吨饲料添加400、800、500、300g,连续饲喂10d。通常采用上述防治方案治疗5~7d,养殖场病情即可得到有效控制。

7 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致病菌常发生在3~9周龄的仔猪群体中。养殖场疾病发生主要是因为整体卫生环境较差,饲养密度过大,有毒有害气体积累,并且没有进行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所致。猪群在应激条件下很容易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为该种致病菌的侵袭感染提供条件。另外,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型,并且多种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较差,因此还没有特效的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并且副猪嗜血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具体诊治中一定要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同时还应该选择黄芪多糖,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能力,以发挥药物效果。

在日常养殖中,为防范该种疾病再次发生,应该重点做好猪舍的清理消毒工作,对发病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地面和墙壁。然后使用2%的过氧乙酸溶液带猪消毒,1次/d,连续使用1周。同时,养殖户应该注重减少各种应激刺激,确保猪舍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冬春季节应该做好夜间的防寒保暖工作,保证水槽、食槽清洁卫生。另外,养殖场还应该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封闭养殖模式,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区域,避免人传染副猪嗜血杆菌的可能。

养殖场在引种期间,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禁止到疫区引种,并做好严格的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到场隔离观察等工作。到达养殖场猪群至少隔离观察30d以上进行严格的检疫、卫生消毒,合格后再免疫接种养殖场的疫苗,抗体水平达标后才能混群养殖。

8 结束语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属于一种系统性的工作,仅做好治疗工作并不能达到很好的防控效果。在日常养殖中应该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的免疫接种,选择有效药物对猪群进行常规的药物预防,改善整个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条件,确保猪群生长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斐.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98-99

[2]段世平.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畜牧,2018(20):47-48.

[3]刘海波.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方法[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2):29.

作者简介:邓利剑(1973-),男,汉族,重庆忠县人,大专,兽医师专技8级,研究方向:兽医。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