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在继发性低颅压头痛中的治疗作用
2019-10-21姚慧芸刘瑞萍吴晓娜宋辉
姚慧芸 刘瑞萍 吴晓娜 宋辉
【关键词】继发性;头痛;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262-02
低颅压性头痛是以脑脊液减少和颅内压力降低为病理基础的一类头痛,由卧位转为坐位或立位时易发作或加重;可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复视颈强直等,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病因病机不明,可能与血管舒缩障碍引起CSF分泌减少或吸收增加有关;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全身严重感染、脑膜脑炎、多度换气等使CFS生成减少有关。继发性多与颅脑手术损伤、脑脊液漏等各种病因引起的脑脊液代谢异常有关。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椎管麻醉后头痛30例, 并与常规药物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肛肠科、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年龄35-55岁,平均(44.0± 2.1)岁,病程7-21天。对照组30例,年龄33-57岁,平均(46.2±1.6)岁,病程3-24天。两组均为椎管麻醉后头痛,伴有相似程度眩晕、恶心、呕吐等伴发症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以枕部疼痛或颈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除外颅脑肿瘤及外伤等病变所致头痛。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疗组 去针平卧六小时后症状不缓解,予针刺治疗。取穴:传统的针灸穴位:百会穴,印堂穴,上星,中脘穴,丰隆穴,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溪,恶心呕吐加内关;眉棱痛加攒竹,头顶痛加四神聪,侧头痛加太阳,取以上穴位斜刺或直刺1~1.5寸,施以补泻手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日一次,5天一个疗程;或耳针枕、额、皮质下、神门每次取一侧或双侧进行治疗,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1.3.2 对照组 去针平卧六小时后症状不缓解,予咖啡因250mg静点,反复给药,连续数日。
1.4 观察方法 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持续时间以及颈项痛程度、持续时间的变化;观察记录伴发症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作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变化。
1.5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头痛症状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好转:头痛减轻,伴发症状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以治愈、好转统计总有效率。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麻醉术后继发性低颅压头痛,是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脑脊液的“液垫”作用减弱,脑组织下沉移位,使颅底的痛觉敏感结构和硬脑膜、动脉、静脉、神经等受牵拉所致,多发生于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意外穿破硬膜后的第1~3d。头痛的位置多为枕部、额部,有时波及全头,或向项、肩、背及下肢放射,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疼痛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且受体位改变的影响,在抬头或坐起时症状加重,患者常在直立后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剧,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目前西医采用卧床休息、补液及对症治疗为主。
在中医学中,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头痛多由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故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又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湿气而发病。若夹寒邪,寒凝血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夹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若夹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式较剧,多表现掣痛、调通、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一般病程较短。 内伤头痛,起因较多,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内伤头痛,常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一般病程较长,而且反复发作,既有痰瘀等实邪的存在,又有阴血不足或阳气虚弱的表现,固以虚实夹杂多见。低颅压性头痛在中医学中虽无专门记载,但属内伤头痛无疑,,<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巅疾……甚则入肾”。指出部分头痛与肾有关。《石室秘录*偏治法》曰:“如人病头痛者……发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指出肾虚头痛的病因病机在于肾水不足,治当大补肾水。低颅压性头痛,临床表现为头痛隐隐、时时昏晕、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脉象沉细或细弱,与中医之肾虚、血虚头痛极为相似;但患者呈体位性头痛,严重时伴眩晕耳鸣、恶心欲呕等,又与肾虚血虚之头痛特点不符。现代医学认为:低颅压性头痛发病机制主要是“脑下沉|”牵拉或压迫颅底的疼痛敏感组织,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使症状加重。脑脊液属中医学“脑髓|范畴,兼有阴液之功能,肾主骨,生髓,藏精,连于脑,脑脊液不足等同于肾精不足或阴液耗伤;头痛隐隐、头晕目眩、立位加重,乃脾虚气陷而无力升举清阳之象,而非血虚症候,本病的中医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痰浊为标,治当益气养血,化痰降浊,和络止痛。督脉并与脊里,入脑,取督脉上星疏导督脉,和络止痛;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脾胃健则水湿可行,取之健脾利湿并止痛,兼以扶正;足太阴脾经穴血海、任脉穴中脘、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补脾健胃,益气养血,降浊化痰使气血充沛,则髓海得以濡养而头痛可除;督脉经穴百會,为百脉之会,贯达全身,会聚各经脉气,配合印堂宣发清阳,通络止痛;足太阴肾经原穴太溪补肾育阴;足太阳膀胱经穴攒竹,吸热生气;八脉交会穴内关功能宽胸理气,和胃止痛,平冲降逆。《太平圣惠方》载“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经外奇穴太阳穴,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偏侧头痛,就近取穴首选太阳。以上穴位配合应用,可补益脾肾,益气养血,化痰降浊并达到和络止痛的作用。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刺治疗椎管麻醉术后低颅压性头痛疗效确切,其他伴随症状也得到了同样的改善,并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