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稳定性对锂电池热失控影响
2019-10-21涂超
涂超
摘 要:为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使用安全性,减少因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文章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仿真分析材料热稳定性对热失控影响分析。当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低时(170℃/200℃),不论传热系数为5W/m2/K还是10W/m2/K,电池均发生了热失控现象。而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高时,均未出现热失控的现象。
关键词:电池;材料稳定性;热失控
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04-13-02
CLC NO.: TM91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9)04-13-02
前言
电动汽车以动力电池为主要能量源,其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动力电池性能影响[1]。锂离子电池研发至今,相比于其他类型动力电池具有良好的性能,应用越来越广泛[2,3]。但是锂离子电池对温度较为敏感,温度过高时极易出现热失控现象,引发安全事故。在外部高温下,由于锂离子电池结构的特性,SEI膜、电解液发生分解反应,电解液的分解物还会与正极、负极发生反应,电芯隔膜将融化分解,多种反应导致大量热量的产生。隔膜融化导致内部短路,电能的释放又增大了热量的生产。这种互相增强的破坏作用,导致电芯防爆膜破裂,电解液喷出,发生燃烧起火。热失控导致的安全事故无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打击[4]。因此,为避免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问题,促进其在电动汽车上的广泛使用和加快电动汽车的普及,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在电池的两个电极中可逆地进行脱出和嵌入的的过程。Li+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脱出和嵌入构成了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电池充电时,Li+首先从正极脱出,自由通过隔膜并经过电解液的输运嵌入到负极。在此过程中,正极因Li+的不断脱出处于贫锂状态,负极则因Li+的不断嵌入处于富锂状态。充电容量随负极嵌入锂的增多而升高。由于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锂浓度差,为使其保持电平衡,在充电过程中外电路向负极提供补偿电子。电池放电时,Li+首先从负极脱出,在电解质输送下到达隔膜并自由穿过,而后通过电解液的输送嵌入到电池正极。
3 仿真结果与分析
本文在传热系数分别为5W/m2/K和10W/m2/K的条件下,针对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不同热稳定性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具体如图1所示。
图1(a)和图1(b)分别为炉温为165℃、传热系数为5W/m2/K和10W/m2/K的条件下,正极/电解液的分解温度分别为170℃/200℃以上和200℃/220℃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仿真结果。由图可知,当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低时(170℃/200℃),不论传热系数为5W/m2/K还是10W/m2/K,电池均发生了热失控现象。而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高时,在两种传热系数下电池温度上升趋势缓慢,逐渐升高至外界温度后保持不变,均未出现热失控的现象。由此可以说明组成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越高,电池越不容易发生热失控。
4 结论
本文针对电池热失控,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了NCM三元锂电池三维热滥用模型,针对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不同热稳定性的情况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当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溫度较低时(170℃/200℃),不论传热系数为5W/m2/K还是10W/m2/K,电池均发生了热失控现象。而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高时,均未出现热失控的现象。组成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越高,电池越不容易发生热失控。
参考文献
[1] 刘霏霏等.基于动态内热源特性的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温度场仿真及试验[J].机械工程学报,2016, 52(08): 141-151.
[2] Wen Y,Zhang W,Lu J. The establishment of safety indicator set of lithium-ion battery and its management system[C].Prognostics and System Health Management Conference. IEEE,2016: 1-7.
[3] 欧阳陈志,梁波.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安全性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 2014,38(2): 38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