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预防

2019-10-21沈丹丹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预防

沈丹丹

【摘  要】在临床上,丙肝的特点为慢性化程度高、起病隐匿,且未能受到重视。本文即详细阐述了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以期为减少丙肝病毒传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丙肝病毒;传播途径;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091-02

丙肝病毒又称乙型肝炎病毒(HCV),其引起的疾病主要为丙型肝炎,该病症主要特点为慢性化程度高、起病隐匿、传播途径明确。在我国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位居首位,但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为乙型肝炎,这就使得丙型肝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HCV被感染可引起肝脏纤维化和慢性炎症坏死,少数可发展为肝细胞癌甚至肝硬化,因而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本文特将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1 概述

以往研究认为,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为吸毒、输血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如医源性感染等。

2 HCV传播途径

2.1医源性相关因素

2.1.1血制品及输血

在实行献血者筛查的国家,输血相关性HCV感染已基本消失,但对于一些继续使用商业性献血的少数国家,由于其廉价资源筛查献血员较为缺乏,因而使得HCV传播中仍然存在输血传播

2.1.2血液透析

有关研究对4718例血液透析患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约有7.7%发现了HCV感染,而输血史、肾移植、透析时间等与感染率有关。造成HCV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操作期间护士未注意手部卫生。同时透析静脉压力监测系统污染、共用血液透析机等,也可能是HCV传播的途径之一。一般消毒盲区部位为透析机的外表压力传感器,返流的血液可导致污染概率增加,因此结束透析后对压力传感器进行更换。

2.1.3内镜检查

有关研究显示,HCV感染与内镜检查之间关系密切,原因在于多数患者在实施内镜检查前,均未筛查HCV感染情况,而同一内镜在操作时不间断使用,未严格进行消毒和清洗,操作者洗手不严格或不更换手套等。

2.1.4器官移植

发生HCV感染后,器官移植患者采用抗HCV药物治疗基本不存在效果,尽管事先严格的检测了器官捐献者,但仍屡有报道其所致的HCV传播。而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急性HCV感染者供体HCV抗体阴性的HCV感染,HCV感染难以通过单独检测HCV抗体加以排除。另外,对血清HCV-RNA进行同时检测,也存在较低的敏感性【2】

2.1.5口腔科操作

HCV-RNA可从HCV感染者唾液中检出,口腔科操作中通常存在一定的创口,一些私人诊所储备不足,高速窝轮机头价格高,机头占有前一患者血液或唾液等,未严格消毒而造成HCV传播。

2.1.6手术室内HCV传播

麻醉过程中的污染可引起50%左右的和CV感染,且原因在于多个注射器接触了麻醉注射器抽取的药瓶而造成HCV传播。

2.1.7不安全的针刺和注射疗法

在HCV的传输中,不安全的注射疗法比书写更重要,由于污染性注射导致的HCV感染相对较多,且全球占比数量约为40%。由于我国十分普及针灸疗法,同一副针由针灸师给不同的患者实施治疗,尽管当前大部分医院已经做到了患者专用针,但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仍然不能排除共用针具的情况。

2.2其他因素

2.2.1母婴传播

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母体存在慢性HCV感染后,其所生婴儿中约有4%-5%存在HCV感染,可自行清除病毒者占比25%。目前尚無统一结论阐述其传播机制,但已有的说法为胎儿与含病毒的血液及分泌物在分娩期间接触,病毒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3】

2.2.2性行为

在何种情况下HCV可通过性行为传播以及传播的概率,则是当前流行病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有关研究表明,性行为可传播HCV,但与其他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相比,性行为传播的概率远远较低。

2.2.3注射吸毒

毒品成瘾者采用同一针头或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时,极易造成HCV感染,且此类人群HCV新发感染率每年约为15%-30%,这是此类人群传播的主要途径【4】

3 HCV传播的预防

3.1感染者注意事项

医务工作者在抗-HCV阳性期间,需对无菌技术操作与严格遵循。在日常生活中,HCV无法通过接触传播,但抗-HCV阳性者不能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不能献精液、器官、血液等。

3.2预防院内感染

严格筛查献血者的HCV抗体,若感染者窗口期的检测不理想,则要求研制的HCV筛查试剂盒必须更加廉价、灵敏,最大程度的减少因窗口期HCV感染所造成的假阴性结果。同时加强医院预防感染培训,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隔离消毒意识,加强职业防护。

3.3研制HCV疫苗

由于病毒系列保守区狭小,HCV的变异性较大,因而疫苗仍处于研制阶段。

3.4预防意外暴露

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接触到医务工作者的黏膜或刺透其皮肤时,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球蛋白,应当对患者血清抗-HCV,若结果为阳性,则需检测接触者的酸氨基转移酶基线水平和抗HCV,同时随访4-6个月【5】

4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丙肝患者,不同晶型感染者采用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存在较大差异,且不良反应严重、费用高、治疗周期长,而通过对HCV传播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提升HCV检测试剂灵敏度,加强防控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丙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03:281.

[2]      谭英.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J].当代医学,2015,2104:162-163.

[3]      赵珺,王莉蓉,杨旭东,吴萌萌.某口腔专科医院物体表面丙肝病毒污染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05:497-498.

[4]      侯艳.基于丙肝病毒检测方法的分析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6,1811:159.

[5]      潘微,李冰,陈玉凤.丙肝病毒核心抗原与丙肝病毒抗体检测的比较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1:115-116.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预防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何处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