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2019-10-21赵宗亮
赵宗亮
摘 要:食品安全是公众密切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不仅事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关乎食品市场健康长远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各类型影响因素对食品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并论述了提升食品安全性的策略,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安全意识
Abstract:Food safety has been closely concerned by the public. Food safe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ealth of consumers, but also to th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marke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ood safety, expound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arious typ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food safety,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food safety,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staff.
Key words:Food safe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afety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TS201.6
食品是维持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十分有必要。当前,食品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诸多疏漏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找出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1 保障食品安全的意义
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具备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的特点,这种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可为人体提供基础的安全性保障,确保消费者在食用食品时不会损害健康。同时,食品安全也代表着食品市场的有序性,只有在强化管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是保障有关部门对食品市场的管理监督权利,也是保障消费者健康、良好消费体验的基础。
2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环境因素
食品加工的原材料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食品原料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环境因素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空气、水源、土壤都受到了巨大的污染,使食品的种植和养殖环境受到干扰,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受到威胁。食品市场中出现的含镉大米、畸形鱼等产品都可为环境污染影响食品安全提供佐证。
2.2 微生物因素
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细菌、真菌和病毒方面。①酿酒、面包制作等食品加工行业会使用部分真菌用于发酵,但在应用过程中易被霉菌污染,会对人体的脏器造成极大损害,甚至会导致癌症的产生。②在食品制造环节,细菌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不规范的作业会导致细菌感染,引起食用者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食用者死亡[1]。③病毒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动物性食品原料方面。在养殖过程中,饲养员如果对会引起人畜共同患病的病毒处理不当,就会让消费者出现病从口入的问题,如导致狂犬病、口蹄疫等病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2.3 化学性污染因素
化学性污染因素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和包装环节。如在生产环节中,农药和化肥的残留或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都会造成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导致食品安全性下降。而在包装环节,不合理的包装材料和运输方式也会导致食品遭受化学性污染。
2.4 市场监管因素
市场监管的缺失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已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法律条文的针对性、细致性仍有待提升,执法和监管力度与有效性也需增强。市场监管松懈和执法不力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
3 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食品市场的和谐发展,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食品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都應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在实践工作之中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把控。
3.1 强化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后折射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缺失,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身上,更展现在食品市场的管理者身上。因此,深化食品安全意识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策略,提升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安全意识,能保障食品供给源头的质量和安全性。食品生产者安全意识的提升,会使得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不规范食品加工作业等现象减少,使食品安全性大幅提升。对消费者而言,提升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助于其选购安全食品;提升食品市场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有助于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在实践中,可借助媒体和舆论力量强化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鼓励人们生产和购买安全性高的食品,为自身的身体健康负责[2]。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与电视台合作,推出宣传食品安全主题的电视节目,让观众更为深切地了解食品安全标准,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大量的宣传和影响,为民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者和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本职工作,为食品生产安全性提供保障。
3.2 推进食品安全管理细致化
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将会对食品安全质量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应基于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实现监管条例的扩充。目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内容缺失和执法力度不强的问题。为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约束,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以及包装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如有关部门可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允许用量进行整理公示,让社会大众明确各类型食品添加剂的合理用量,利用社会大众的力量补充食品安全管理力度的缺失。
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食品产地的环境进行监督,保障所有食品原材料都在无污染的环境中产出,且确保加工环节的环保性和操作规范性。如规定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原材料种植户和养殖户需按规定参加年检,获得合格凭证后才可继续经营。有关部门要对所有流向市场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并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原则。一旦发现安全性不达标的食品,将依照当前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此外,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环节,相关工作人员还应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的有效性。既要避免出现单一部门权利过度集中,又要避免出现部门设置冗杂、职权不明等问题。所以,在对食品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时,可推进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有机结合,并通过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和强化各行业间的配合来提升食品的安全性。
3.3 提升食品检测技术的科学性
通过食品检测找出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食品安全不达标的产品流入市场是当前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我国的食品检测技术科学性不强,所以在许多方面仍有欠缺,使许多不安全食品成为漏网之鱼,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皮革奶等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食品检测工作开展质量不达标而造成的。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提高食品检测技术的科学性,在实践中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为食品安全的有效检测提供保障[3]。
在实践环节,科研人员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在食品检测环节,检测人员对食品中固有成分,即营养成分和天然毒素进行检测,同时对非固有成分进行检测,包括食品添加剂、恶意添加物质、原料或加工过程中以外混入和残留的物质等。对于食品检测人员而言,快速、准确且全面地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非营养成分进行筛查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了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明确检测标准,更需要优化检测技术,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先对食品安全检测标准进行合理调整。以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标准设定为例,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检测标准并未与国际接轨,许多已经被发达国家淘汰的食品添加剂在我国的食品加工行业仍有使用,而且我国在涉外品牌食品的添加剂检测环节存在标准设定模糊、检测滞后性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如参考发达国家的食品检测标准,重新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将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剔除在外,同时,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用量,对各类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剂量进行明确规定,强化执法保证所有获批的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
提高食品安全,不仅要提升食品检测标准的科学性,更应提升其检测技术的科学性。目前,食品安全行业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是色谱-质谱法、光谱分析法和生物技术法。其中,生物技术法主要包括PCR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法和生物傳感器法。生物技术法的测定有效性较高,且其使用环保性也相对较强,所以检测科研人员可以从此方面着手,实现检测技术的优化和创新,让食品检测工作得以更好、更快地完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会受到微生物因素、化学性污染因素、环境污染因素和食品加工处理环节的影响。除此之外,市场监管不当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为了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食品安全的各类型影响因素加以把控,通过强化监管、优化生产和防治污染等多角度出发,为推进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 莹,田儒庆.食品营养和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现代食品,2019(8):119-122.
[2]崔 琼,周丽娟,姜志红.关于蔬菜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与应对措施[J].现代食品,2019(1):86-88.
[3]潘玉婷.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8(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