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米勒》国际主题与心理现实主义分析
2019-10-21曹沅
摘 要: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1843–1916年)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作为心理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注重对人物和动机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其小说情节经常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展开,主人公常常是优雅而富有的男人或悠闲的妇人。他大部分作品都对天真有时显得鲁莽的美国人与文雅而世故的欧洲人进行了对比。本论文主要从短篇小说《黛西·米勒》发生的背景、小说中的人物和小说的主题几方面入手分析欧美之间道德价值观的差异,以此阐明心理现实主义及其特征,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心理现实主义;“国际主题
亨利·詹姆斯一生致力于“国际题材”小说的创作,以其“国际主题”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而著称。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黛西·米勒》即是一本“国际主题”小说,通过刻画黛西·米勒和温特伯恩之间的爱情故事和性格冲突,体现了欧美文化的巨大差异;黛西的病逝也暗示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沖突的不可调和。他的独特视角和叙事方式开启了文学领域对欧美文化冲突的深层次探讨。
一、《黛西·米勒》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1)黛西米勒
黛西(Daisy)在英文中指雏菊。雏菊象征纯洁、天真、愉快和美丽。小说中的黛西,天真、美丽、热情、直爽,人如其名。[3]
黛西是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国独立精神。她是一个独立、富裕的美国女孩,跑到欧洲来看姑姑和弟弟。她对欧洲一无所知,也没有兴趣理解新的事物。
自然是黛西性格特征和全部行动的关键所在。在小说的第一部分,詹姆斯就经常使用“自然的”、“清新的”等词语来描绘他的女主人公。文化意识的缺失和社会意识的淡漠是黛西性格缺陷中所包含的毁灭的内涵。
总之,黛西应该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负责,她对欧洲的文化风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知之甚少。她不能被上层社会所接受,自己也不能融入欧洲文化。
(2) 温特伯恩
温特伯恩(winterbourne)在英文名中的"winter"指冬天,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寒冷。"Bonrne”指小溪;"winterbonrne”指间歇河,即冬季多雨时节才有水流而夏季十涸的河。根据名字所预示的,温特伯恩性格严肃谨慎,反映迟缓。所以,温特伯恩恰恰与热情坦率的黛西相反。
黛西和温特伯恩最后一次相遇是在罗马竞技场 (the coliseum),它同时也是无数基督徒殉难的地方。在这里,黛西感染疟疾((roman fever)。温特伯恩发现她在和意大利男青年约会,对她丧失了信任,认为她已经不可救药了。正是温特伯恩误解才把黛西推向了绝望的边缘。他的不信任和偏见如同致命的疾病,好似待捕的野兽,无情地吞噬了可怜的、纯真的黛西。一切不可挽回,他们的名字免不了一场注定的爱情悲剧。
二、《黛西·米勒》中的国际主题及其特征
(1)国际主题的概念
从黛西(Daisy)和温特伯恩(winterbourne)两人的相处中可知,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个区别是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19世纪末,欧洲有一个僵化的等级社会。上层社会有着严格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在当时,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根据欧洲人的家庭背景,他们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自上流社会的人们,喜欢自己的宫殿和城堡;经常和上流社会的人交往。而且这些人往往与下层社会的人没有任何联系。这与美国的情况大不相同,美国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大多数美国人都喜欢将自己看作一个与他人享有平等权利的中产阶级成员。[1]在美国是没有“人”的等级观念的,主人和仆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平等,不像欧洲那样礼节分明。在小说《黛西·米勒》中有一个关于仆人的细节,黛西一家带养仆人旅居欧洲,并且对待自己的
仆人非常友善并在一个桌子上一起吃饭。但习惯了欧洲生活的斯蒂洛太太对黛西小姐的行为感到非常厌恶。而且她认为黛西一家是低等人,所以没有“身份”,她也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新旧世界在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旧欧洲相比,美国社会的禁忌更少,人们可以自由交谈。但在旧欧洲,这种自由程度是不可想象的。黛西善于交际,直言不讳,经常和几个男人调情,所有这些行为都让坚持传统礼仪的欧洲精英难以接受。由于欧美文化的差异,生活在彼此文化空间中的人们并不了解对方的行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美国人通常都很简单,而欧洲人则比较圆滑。在这两个国家的冲突中,美国人总是被侵犯的对象。
二是高雅精神文化与物质主义文化的区别。欧洲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特别是在中上层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雅文化圈。这个圈子引领着欧洲的精神境界,有着深刻的理性反思和鲜明的创作主题。在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中,美与善是这个圈子的核心,它们试图为政治层面和公众提供一种理想的设计、伦理规范和精神享受。这个圈子聚集在一起,在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钦佩。欧洲的上层阶级总是显得高贵华丽,在艺术上比其他人优越,这是美国艺术家所缺乏的品质。
相反,美国提倡唯物主义文化。黛西和温特伯恩的差异揭示了这一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多样性相互碰撞,逐渐融合。大多数美国居民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阶级。他们勇于开拓新的生活,这意味着美国人充满冒险精神,他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无休止地追求个人财富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财富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人形成了不同于欧洲的道德价值观,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和博爱。因此,当他们彼此接触时,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 国际主题的发展
詹姆斯50年的写作生涯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76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国际文化主题”的奠基人,他集中精力创作了这一主题的小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罗德里克·哈德森》、《黛西·米勒》、《贵妇画像》等,在其创作生涯的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1897年,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放弃了“国际主题”,转向戏剧创作,后来转向结构技巧的试验。从1897年到他去世是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他又回到国际文化主题,创作了《奉使记》、《鸽翼》、《镀金碗》三大名著
詹姆斯的创作历程表明,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国际文化主题小说的创作中。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主题经历了一个从文化排斥到文化融合的发展过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欧美新旧大陆两种文化的相斥,即单纯无知的美国人与陈规定型的欧洲人之间的对抗。他的美国男主人公在欧洲社会,由于自身的天真与无知,在与世故的欧洲人或欧化美国人的交往中屡屡失败,或失去幸福,或丧失生命,因而成为文化的牺牲品。如《罗德里克 哈德森》中同名主人公,《美国人》中的克里斯托福 纽曼及《黛西·米勒》的同名女主人公都是这一类美国人的代表。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这两种对立的文化在主人公身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他们不仅从道德意义上,而且从文化审美意义上,都变得“完美”,他们第一次去欧洲时,受到美国伦理传统和唯物主义的严格束缚,对欧洲的丰富文化一无所知。他们从一个传统缺失,文化匮乏的世界,来到了一个陌生而迷人的世界。美国人在与欧洲社会接触一段时间后,甚至在痛苦的思考中,有意无意地经历了一些变化,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缺陷,也获得了在美国从未有过的东西,即知识的头脑和审美的眼光。同时,他们仍然保持着美国人的善良和责任感。《奉使记》中的主人公体现了这一理想组合,《鸽翼》和《镀金碗》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这一理想的完美体现。因此,可以说,一种国际文化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从文化排斥到文化融合的过程。
亨利·詹姆斯在其5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終不渝地致力于探索小说的主题理论和主题。他的国际题材作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文化意识。通过对《黛西·米勒》中两种文化的比较,詹姆斯描绘了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的过程,试图将美国的诚实、高尚、理想主义与欧洲的聪明才智、成熟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体现了他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文化是相对而言,民族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文化应该通过交流和对话相互学习,然后才有一个和谐的共存。这就是詹姆斯小说的精神层面。对理想文化的追求贯穿于他的一生和文学创作过程。
三、《黛西·米勒》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1)心理现实主义的特征
亨利·詹姆斯的现实主义不同于狄更斯、艾略特和豪厄尔斯,他被认为是心理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作品的真实性存在于现实生活留下的深刻印象中。真实性是他所看到和观察到的生命的再现。詹姆斯将人物的现实主义艺术从对外部世界的描写引入到对内部世界的描写,标志着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也暗示着詹姆斯对传统现实主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心理现实主义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模式中注入了新的生命。[2]
(2)心理现实主义在《黛西·米勒》中的体现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心理小说。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把客观现实融入人的心灵,主观的心灵印象,并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精神进化,表现出不同于现代小说的艺术特征。在《黛西·米勒》中,温特伯恩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小说的主题。从陌生到熟悉,温特伯恩和黛西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只是彼此没有什么感觉。经过一番接触,温特伯恩发现他爱黛西,他能感受到黛西的爱。黛西是这样一个性格直率的女孩,但她也喜欢把自己的感情藏在爱情里,她希望温特伯恩先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但由于温特伯恩被老练的欧洲人同化了,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他们的感情受到阻碍。当时温特伯恩看到黛西和一个意大利男人约会,这让温特伯恩对黛西印象不好。换句话说,他讨厌黛西。由于对温特伯恩的憎恨,她死了。我们知道黛西是死于疾病,但实际上她是死于温特伯恩的心理变化。
亨利·詹姆斯的大部分作品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美国人是主要的创作对象。运用现实主义与心理分析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反映出即使他们有着相同的欧洲根源,但由于价值标准和文化内涵的不同,美国人在回归欧洲大陆时也存在着分歧和冲突,它揭示了对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群体或个人的影响。这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当前的跨文化交际,以适当的态度参与到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中来,以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
结论
总的来说,本文的意义在于,詹姆斯的世界主义思想为我们理解和处理21世纪初的各种文化问题提供了信息。本文主要探讨新大陆与旧大陆的文化冲突,以及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文化的排斥,即单纯无知的美国人与刻板的欧洲人之间的对抗。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场冲突的原因,即欧洲不同的等级观念和女性道德观,以及不同的文化培育态度。在文化心理层面上,“民族中心主义”是造成文化偏见的深层原因,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当前的跨文化交际,以正确的态度参与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收缩与融合,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璞.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6):119-122.
[2] 李根灿. 浅论亨利·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色[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9):409-410.
[3] 张燕. 浅论《黛西·米勒》中的两对核心矛盾[J]. 陕西教育(高教)(3):26-27.
作者简介:曹沅(1992.08—),女,土家族,籍贯:湖南张家界人,广东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助教,硕士学位,专业:翻译,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