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9-10-21梁远涛
梁远涛
摘 要: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教学采取枯燥刻板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社会飞快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在建立高效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作用,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合理应用资源,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生
引言:
在教育持续革新中,相应地也对教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在全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联系学生推进教学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应注意保持教学的高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作用
将学生作为核心,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挥学生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全面彰显想象力,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实践水平。比如,在《火烧云》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内容,借助于工具书,查找生僻新词语,并标注其中的含义。接下来,根据导学案设置的问题:课文联系哪些话来写的?课文利用哪些事引发读者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作者描写云朵变化过程的原因?课文为何写题目火烧云?并结合导学案得出问题的答案,把握课文描述的关键内容。在群学时,教师为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分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群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通过合作模式阅读课文,使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和指正,并对每段意思进行归纳。每个学习小组集体讨论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实际结构与具体事件。如此,学生可以更好地上台讲解。在展学操作中,教师把握介入时机,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云朵的改变情况,获得有关大自然的知识。整体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统一完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都可以互相解决[1]。
二、围绕学生构建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根据课本内容向学生组织有关教学活动,防止利用固定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如此教学比较枯燥且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令学生排斥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围绕学生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不断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讲解《泊船瓜洲》时,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句的韵味,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不断丰富语言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应防止使用单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句隐藏的思想感情。据此,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有关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思乡的诗词。之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敢朗读自己找到的关于思乡的诗句,与其他学生分享。比如寄明月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鼓励学生解释这部分诗句的意义,通过自己的语言投入学习中。之后教师还可以播放带有诗意的音乐,带领学生跟随音乐朗读诗句,全面掌握思想感情[2]。
(二)尊重学生的想法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绝不是完全照搬他人的经验,必须吸取大量创造力,促进时代革新。在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过度强调本身的教学经验,认为自己教授大量学生,学生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成绩和打造未来,无须实施特殊引导。还有部分教师更看重课本大纲,在完全照搬课本内容的前提下,刻板授课,课本提到的默写生词,需要背诵的内容都直接传授给学生,机械化诵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编写好的内容解答问题。如此导致在考核中,学生出现统一规范的答案,虽然的确把握了主题,但却无法体现独特的思路,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尽量活跃课堂氛围,以幽默的语调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享受课堂,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荷叶圆圆》时,一些学生在美好的夏日情境中,联想到自己最爱的葵花。教师避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与课本无关的知识也可以在课堂中讨论,结合学生的反馈,使其更好地思考:“你认为葵花与荷叶之间有哪些必要的联系?”“为什么喜爱葵花?”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比较两者时,一般都会反复阅读,进一步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在描绘文章时,利用不少意境深远的表达方法。教师联系课文需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并喜爱的景物,利用新喜欢的词语实行描绘,大量使用常见手段如比喻和排比等增加文章深度,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水平。此外,教师应客观对待全部学生,找出每个学生隐藏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3]。
(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执行素质教育,使学生更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形成较强的求知欲望。为了对小学生自主求知欲望有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高度重视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凭借创新建立生动的教学场景,渲染枯燥的课本内容,提高教学材料的感官性,令学生耳目一新,将学生内部驱动力逐步演化为兴趣。比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去过小兴安岭,课文内容与学生感知范围联系不大。教师可采取远程教育材料,在新课中导入小兴安岭视频。当学生透过屏幕欣赏连绵不绝的山林,春天树木发出的新芽,冰雪融化汇聚的小溪,悠闲在溪边的小鹿时,纷纷被这些美景所吸引,并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教学情境丰富了文字语言,使枯燥的内容充满灵性,震撼了学生心灵,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4]。
三、结束语
在提高小学生素养时,建立高效课堂至关重要。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指导,需要教师利用全新教学方法,紧密围绕学生创新教学思想,使小学生更热爱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589.
[2]庄晓娟,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田野研究—以公开课《枣核》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12):55.
[3]付宜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来自日本小学语文课堂的启示[J].人民教育,2018(3):44.
[4]苗培田,異样的声音,别样的收获—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J].语文建设,201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