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之道

2019-10-21刘斌

读与写·中旬刊 2019年9期

刘斌

摘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黑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端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上课过程可概括为:一注音,二解词,三分段,四主旨,五特色,六练习这种僵化的模式。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恐惧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关键词: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6-0070-01

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读懂”。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前阅读提示是按启发性的原则来写的,学生在预习中读了这样的阅读提示,的确能收到迷途指津之功效。但是,即使这样的启发、点拨、指引,也应当是在学生对文章作了充分的阅读之后的事情,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他在阅读中能学到什么。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是由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自主的去探索,甚至只能是摸索。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还不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即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的时候,为什么要急着启发他呢?或者说,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精懂”。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

第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

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借助文本和作者心灵对话;写作,是借助笔墨和自己心灵对话;上课,是借助教师和文本对话;交际,是自己和同学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对话。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对话,让学生乐学语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