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小麦锈病试验研究
2019-10-21薛祝广
薛祝广
摘要 [目的]筛选防治小麦锈病的有效药剂。[方法]设置田间药效试验,测定4种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种药剂对小麦锈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安全性良好。防效均在77.99%以上,但以30%醚菌酯悬浮剂防效最佳,达92.77%。[结论]建议在小麦锈病防治中优先推广使用30%醚菌酯悬浮剂,并合理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
关键词药剂;30%醚菌酯悬浮剂;小麦锈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3-020-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08
小麦锈病是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病害之一。安徽省凤阳县是沿淮和江淮地区小麦生产大县,小麦锈病对该县的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为筛选防治小麦锈病的有效药剂,2017年笔者采用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测定了4种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小麦锈病的有效药剂,指导生产。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5%丙环唑乳油(江苏丰登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30%醚菌酯悬浮剂(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10%已唑醇悬浮剂(山东省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总铺镇山北吴村小麦田内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前茬水稻,土壤为水稻土,pH 6.8,肥力中上等。2016年10月中旬进行小麦播种,撒播,播种量300 kg/hm2。小麦生长均匀一致,栽培条件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
1.3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5个处理:①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80 g.a.i/hm2;②25%丙环唑乳油169 g.a.i/hm2;③30%醚菌酯悬浮剂315 g.a.i/hm2;④10%已唑醇悬浮剂30 g.a.i/hm2;⑤清水对照(CK)。每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
共施2次药,第1次4月23日(小麦锈病发生初期);第2次4月29日。每次将试验药剂用移液管(或电子天平)按小区面积用药量抽(称)取后放入塑料桶内,按每公顷用药液量450 L对水混合均匀,用桂科牌3WBD?鄄18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1.4调查及统计方法
第1次施药当天晴,南风微风级,气温9.1~22.4℃,平均15.9℃,相对湿度73%。第2次施药当天晴,西北风微风级,气温15.8~20.5℃,平均18.6℃,相对湿度76%。整个试验期间,最高气温21.1~30.9℃,最低气温6.8~17.8℃,平均气温19.6℃,相对湿度73%;雨日4 d,降水量69.2 mm。
共查3次。分别为:药前,时间为4月23日;第2次药前,时间为4月29日;第2次药后10 d,时间为5月9日。每小区随机选有代表性的五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0株,每株调查顶部3片叶(包括旗叶),记载病叶数并分级。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9)×100。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药后3、7、10 d观察试验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试验期间未喷施其他杀菌剂。
2结果与分析
2.1各处理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
4种药剂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见表1。4种药剂均能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防治效果均在77.99%以上,但以30%醚菌酯悬浮剂处理防效最佳在,达92.77%,显著优于其他3种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10%已唑醇悬浮剂与25%丙环唑乳油两处理防效相当,分别为88.21%与85.54%,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处理防效为77.99%,显著低于其他3种药剂处理防效。
2.2安全性
试验各处理小麦与空白对照处理小麦生长一致,未发现异常现象。
3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小麦锈病均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小麦安全,可用于生产上防治小麦锈病。30%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锈病防效最理想,建议在小麦锈病防治中优先推广使用,并合理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社芳. 25%丙环唑乳油防治小麦条锈病田间药效试验示范[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2007:2.
[2] 王新文.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2):102-103.
[3] 王江蓉,彭紅,吕国强,等.小麦条锈病防治策略的提出与推广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0):94-96.
[4] 康振生. 中国小麦条锈病及其绿色防控策略探索[A]. 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8:1.
[5] 韩德俊,康振生.中国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植物保护,2018,44(5):1-12.
[6] 王学峰,张勇,高同春.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锈病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10):26.
[7] 李仁保,郝绪春.27%戊唑·噻霉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8,8(5):12-13.
[8] 王尔金,刘扬,张彦,等.30%氰烯菌酯·叶菌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100,102.
[9] 孔德利.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新农业,2018(11):23-24.
[10] 刘福海.五种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效果评价[J].基层农技推广,2018,6(2):11-13.
[11] 靳立伟.小麦锈病田间病情调查技术解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2):86.
[12] 彭秀科,侯生英.30%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效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5):28-29.
[13] 王彩荣,张学超,周新丽.几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2):25-26,72.
[14] 彭惠峰,阿木巴图,拜迪努尔.4种药剂防治小麦锈病效果初报[J].中国农技推广,2013,29(11):44-45,42.
[15] 王克龙.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2):77.
责任编辑:张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