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起教育的“三棒鼓” 烹好服务的“五道餐”
2019-10-21王维春
王维春
新时代的教育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均衡教育、个性教育、素质教育等一个个百姓的自选命题背后,都对我们提出了革新和发展的需求。作为“三区”的龙山县,在教育前行的道路上正倾力追赶。
一、教育服务的三个层面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者的本质和初心,学校教育的对象和目标都决定学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它必须为家庭、学生和教师提供一种引领性的服务。
为家庭服务。学生的成长不是学校单一的“教”与“授”,也要让家长看到孩子“向善、向上”的潜质。家访、微信群等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会恰当地传递学校重视每个家庭的教育需求,让课堂教授延伸为“契约精神”下的“售后服务”。
为学生服务。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成长中的基本口粮,学生的整体需求和个性需要都不能忽略。分层教育,让“读不饱书”的孩子能放大智慧的辐射力;艺体教育,让“啃烂笔头”的孩子能找到人生的“万花筒”;综合素养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玩转自我的舞台。
为教师服务。教师的专业素养、成长需求和幸福指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迈过去的坎。通过团队研修,取长补短;通过培训交流,开拓视野;通过微课专研,锻造蜕变。在构筑教师舞臺的同时,也要让团结、协助、共进、共享的教师文化,成为学校为教师服务的代名词。
二、教育服务的多道选项
在政策红利叠加、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创业井喷期,龙山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的“西餐”、中部崛起的“中餐”、民族地区的“民族餐”,还可以享受精准扶贫的“特殊餐”,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尚套餐”。通过龙山县委书记刘冬生了解到,这道土家族“长龙宴”也是龙山教育发展的契机。
破解龙山县大班额、办学不规范等困局,必须打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瓶颈。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给家长更多的选择空间。“一校一品”突出各学校办学特色,注定龙山县域义务教育会从“温饱型”向“服务型”转变。
困扰家长的“四点钟现象”,一直是反映比较强烈的民生问题,放学时段的学生管理问题成为家长怄火、学校无奈、社会不满意的“烫手山芋”。把教育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我们应本着“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成本分担、有效监管”的原则,针对性实施校内托管服务。
“眼高手低,高智商、没情商,都是温室花朵。”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把综合素养纳入学生的成长评价。学校可以组建足球、美术、书法等各类文化艺术社团,全面培养学生。
德育和乡土文化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必然。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主阵地,我们让孩子在接受党的教育的同时,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让从这里出去的每个孩子都烙上了一份乡愁:会说民族语言,会跳民族舞蹈,会吹民族乐器,会唱民族山歌。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包容,有时候思考的是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有时又得打破束缚教育发展的条条框框。纵观我们伟大的复兴梦想,只要脚踏实地,把人民的满意当作检验的标准,我想,龙山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