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的最大损害及应对策略
2019-10-21余杞强吴娟周学利王重龙吴东
余杞强 吴娟 周学利 王重龙 吴东
摘要 [目的]分析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的最大损害。[方法]根据非洲猪瘟流行后的疫情,阐述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造成的各种危害,分析这些危害的影响程度与深度,以及解决危害的难度等。[结果]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的最大损害是地方品种猪受到重创甚至灭绝。[结论]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可靠措施减少损害发生。
关键词 非洲猪瘟;地方品种;损害;灭绝;基因库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5-024-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5.011
The Greatest Damage and Strategi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to Chinas Pig Industry
YU Qi-qiang et al(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31)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greatest damag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to Chinese pig industry. [Method]From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various harm to Chinas pig industry, and analyzed the extent,depth and difficulty of solving those problems.[Result]The biggest damag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s that local breed pigs had been hit hard or even became extinct. [Conclus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reliabl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amage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Chinese endemic breed pigs;Harm;Extinction;Gene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在1921年被首次报道,于1957年从非洲先后传播到欧洲、南美洲、大洋洲,2007年传入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联邦,我国于2018年8月3日确诊了非洲猪瘟的首个病例,此后在我国多个地域发生传播与流行。
非洲猪瘟能导致任何品种与年龄猪的感染和死亡,在其流行的国家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危害,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猪的一类传染病。该病目前还没有治疗措施及有效疫苗,必将对我国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害和长期影响。各级部门、养殖场、屠宰场、肉品加工厂、饲料场等如果不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与措施,将会加剧非洲猪瘟在全国范围的流行程度,对中国猪业造成严重危害。
1 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的危害
1.1 猪群因病大量死亡
非洲猪瘟是烈性传染病,致死率高,猪场损失严重。
1.2 运猪车辆携带病原
猪场在生猪发病之前或发病之后,出售的生猪携带病原,会污染运猪车辆,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到处传播病原。
1.3 野猪成为长期的传染源
山区的野猪会从发生非洲猪瘟的规模猪场附近感染上病原,散放的野猪由于体质较强,生活自由,一般不会全群灭绝,从而使得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猪生存的领域存活下来,并长期成为难以控制的传染源。
1.4 屠宰场成为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重要枢纽
屠宰场由于受检测技术力量的限制及追逐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可能对每一头屠宰猪进行精准检测,致使携带非洲猪瘟病原的猪肉流向各地。随着各地生猪的减少,一些偏远封闭的山村原本自给自足的猪肉供给平衡被打破,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这些山村就会从疫区的屠宰场购进猪肉并直接销售,从而使非洲猪瘟病原传入山村,导致原本封闭的山村内的地方品种猪纷纷感染疫病甚至灭绝。
1.5 猪场恢复生猪生产极难成功
发生过疫情的猪场,其环境中的非洲猪瘟病原不易完全清除,恢复生产时购买的仔猪、种猪、饲料和兽药等也有可能携带病原,这些因素严重威胁生猪安全。即使是从未发生过疫情的猪场,也很有可能在生猪饲养的任何阶段突发非洲猪瘟。
1.6 疫病流行初期疫区生猪价格将跌破成本线
由于发生过疫情的地区生猪会被限制出境,该地区的生猪价格将会显著下降,往往跌破成本线,未发生疫情的猪场也随之亏损甚至破产,对今后生猪的持续稳定生产与供给极为不利。
1.7 收储放储政策再度失效
疫病流行初期,有疫情的地区生猪价格下跌,按照国家生猪收储政策的初衷,本应大量进行生猪收储,但由于这些生猪极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原,又来不及对生猪逐头进行病原筛查,而且突发的疫情令行业主管部门措手不及,难以顾及收储事宜,因此必然出现疫病流行初期不收储,疫病广泛流行后市场上生猪严重缺乏时又无猪可放储的尴尬局面。继2012—2017年间不能按需进行收储放储之后,收储放储政策再次出现不能保护养猪者和消费者的情况。
1.8 全国生猪价格长期形成高位态势
由于上述情况,加上短期内没有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猪场无法实现安全养猪,一些猪场破产之后再无力恢复生产,而国际生猪出口总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因此中国的生猪价格必将持续处于高位,对猪肉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长期损害。
1.9 猪产业链从业人员大量失业
由于生猪数量锐减,造成饲料使用量大幅减少,加上许多猪场再无力恢复生产,兽药等制剂滞销,相关从业人员纷纷失业。
2 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的最大损害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可能会造成中国境内生猪大量死亡,这将对中国猪业直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相关从业人员失业率上升,同时猪肉消费需求会被严重制约。但相对而言,这些还不是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造成的最大损害。因为消费者可以暂时以其他畜产品替代猪肉;猪产业链失业人员可以转投其他畜禽产业就业;由于猪肉在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政府会加大非洲猪瘟方面的研究投入,最终能够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或者中药,然后加大对养猪业的扶持,只需像前些年那样从国外大量购进种猪,就能较快地恢复生产。届时,既能基本恢复民众的猪肉消费需求,又能恢复就业岗位。
非洲猪瘟造成的上述损害,都是暂时性、可恢复的,只有一种损害是长久的、不可恢复的,就是按照当前的政策措施,众多优秀的中国独有的地方品种猪会因感染非洲猪瘟而大量死亡或没有发病却被强制扑杀,从而导致多个地方品种猪的彻底灭绝,这将是中国猪业的永久性损失。由于地方品种猪往往生活在山区或者距山地不远,圈舍条件相对不好,因此极易被山区的野猪感染,因此本已势微的地方品种猪比外来品种猪更易被感染。笔者与一些业内人士一致认同,地方品种猪如果因非洲猪瘟而受到重创甚至部分品种灭绝,将是非洲猪瘟对中国猪业造成的最大损害(图1)。
3 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中国地方品种猪因非洲猪瘟疫情而受到重创甚至灭绝,有必要实施不同于对外来品种猪的处置方法,力保地方品种猪的损失降到最小,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 取消扑杀3 km内地方品种猪的规定
按照规定,发生非洲猪瘟的猪场,其周围的猪均应予以扑杀。建议地方品种猪不在扑杀范围内。
3.2 发生非洲猪瘟的地方品种猪不实行全群扑杀
地方品种猪如果发生了非洲猪瘟,可以迅速将病猪严格隔离并予以对症治疗,不轻易放弃每一头猪;全场用可靠的方式严格消毒,加强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3.3 增强猪的抗病力
加强猪群福利,增强猪的抗病力,提升对非洲猪瘟的感染阈值。
3.4 转移一部分地方品种猪到新租用的猪场
因为来不及新建场房,可以租用一个以上空置的猪场,进行彻底消毒,将地方品种猪按公、母比例转移一部分到新场地,从而降低灭绝的风险。
3.5 冻存每种地方品种猪的基因
将每种地方品种猪的精液、卵细胞和体细胞等遗传材料采集一批送到专门的机构冻存,建立基因库等将来出现了安全可靠的方法防治非洲猪瘟时,再依据这些材料繁殖出新的仔猪。
3.6 保护杂交的地方品种猪
对于那些含有地方品种猪血统的杂交猪,不论是商品猪还是二元、三元种猪,都应该采取上述措施严格保护,为这些地方品种猪基因的长久遗传增加可能性。
3.7 划定封闭的防非小区域
在以省、市、县为单位完成非洲猪瘟净化之前,以地方品种猪所在的镇为防非、净化单位,规定该镇不得从镇外购买生猪,也不能将镇内的生猪运送出去,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该镇与外界的接触。同时,鼓励或者限定镇内养殖户尽可能地购买本地的地方品种猪饲养。
3.8 增拨专项扶持资金
地方品种猪的场房等设施一般不太好,难以做到完全封闭,政府应拨付资金改善猪场生物安全防范设施。
3.9 兑现补助规定
地方品种猪如果因发生非洲猪瘟而死亡,应该按照规定的赔付标准,即大、小生猪都统一补助1 200元,而不是将1 200元作为最高补助标准。
4 结语
总之,非洲猪瘟危害严重,将对中国猪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并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但這些损害是可修复的,最重要的是保存中国特有的地方品种猪。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采取可靠策略,在保存和挽救地方品种猪方面,再多的投入、再特殊的措施都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美]ZIMMERMAN JJ,赵德明,张仲秋,周向梅,等(译).猪病学(第10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杨
基金项目 安徽省重点研究和开发计划项目(1804b0602034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8C0430、18C0410);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作者简介 余杞强(1969-),男,安徽宿松人,高级兽医师,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卫生治理研究。*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