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手术后肠瘘治疗时机与方式的选择研究
2019-10-21路帅
路帅
【摘 要】目的:观察胃肠手术后肠瘘的治疗时机与方式选择。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胃肠手术后肠瘘患者,根据患者并发肠瘘的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小肠瘘组与结直肠瘘组,每组均为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小肠瘘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治愈率为92.50%,结直肠瘘组患者治疗的治愈率为90.00%;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经口进食时间与住院时间中均没有明显差异;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中,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胃肠手术后肠瘘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胃肠手术后肠瘘;治疗方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1-0154-02
在胃肠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肠瘘是患者治疗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吻合口漏[1],若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很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而在肠瘘患者的治疗中,医师需要选择好合适的治疗时机与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2]。本次研究了80例胃肠手术后肠瘘患者,分析了胃肠手术后肠瘘的治疗时机与方式选择,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胃肠手术后肠瘘患者,所有患者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51~74岁;平均年龄(63.37±1.64)岁;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在52~73岁;平均年龄(62.21±1.49)岁;2组患者在各项资料中均可以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小肠瘘组患者采用早期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肠切除吻合术或肠瘘口修补术。对于肠切除吻合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5000~10000ml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直到获得亮冲洗液。分别在结肠旁沟、盆腔以及脾窝附件留置引流管。
结直肠瘘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做好腹腔冲洗、抗感染与禁食等治疗措施。若患者引流效果较差,或是全身炎症症状进一步加重、伴发腹膜炎等情况,则需要转为手术治疗。主要手术治疗方式包含了腹腔感染清除术、腹腔冲洗引流术以及肠转流手术等。待患者腹腔感染得到控制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1.3 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3]。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80例胃肠手术后肠瘘患者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2组患者在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中采用(%)进行观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在经口禁食时间与住院时间中采用“-x±s”进行计算,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口进食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经口进食时间与住院时间中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愈率对比
治疗后,小肠瘘组40例患者中,治愈的患者共有37例,患者的治愈率为92.50%(37/40);结直肠瘘40例患者中,治愈的患者共有36例,患者的治愈率为90.00%(36/40);两组患者治愈率均在90%以上,且两组患者治愈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小肠瘘组40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2例腹膜炎以及1例腹腔脓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结直肠瘘40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腹膜炎、1例肺部感染以及2例腹腔脓肿,患者的治愈率为15.00%(6/4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胃肠手术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患者在术后出现肠瘘的概率较低,而一旦患者出现肠瘘的情况,不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治疗的难度较大,对于治疗的时机与方式均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主要的治疗原则便是维持患者的生命,缓解患者痛苦[4]。在胃肠手术肠瘘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小肠瘘与结直肠瘘两种类型;在小肠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小肠中没有大量的细菌,其治疗后愈合的时间较短。因此,可以采用早期肠切除肠吻合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进行有效的引流,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以此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结直肠瘘患者来说,由于结直肠的愈合能力与血供能力不如小肠,患者肠腔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若采取早期确定性治疗措施往往难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因此,在早期需要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待患者的炎症反应、体征得到改善之后,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以此来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率[5]。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不同肠瘘类型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小肠瘘组患者治愈率为92.50%,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结直肠瘘患者的治愈率为90.00%,并发症发生率為15.00%;且在经口进食时间与住院时间中,两组患者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胃肠手术肠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小肠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结直肠瘘患者保守治疗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此来确保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栾响, 袁志香. 胃肠道术后肠瘘的治疗及预后分析[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7,13(5):63-64.
[2] 刘传渊, 叶荣强, 陈子文. PCT联合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检测在肠瘘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8(22):142-144.
[3] 张武剑, 殷翔, 朴大勋. 双套管引流配合早期口服饮食治疗非高流量肠外瘘[J]. 临床外科杂志, 2018,24(3):215-218.
[4] 赵长勇, 周俊晶, 戴赛民. 胃胆管引流术在胆总管下段损伤即时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7, 32(7):585-588.
[5] 尚丽明, 唐华民, 李仕来. 应用不同类型引流装置治疗创伤后肠瘘的对比研究[J]. 创伤外科杂志, 2017,17(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