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探讨课程思政的途径

2019-10-21王会明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思政途径

王会明

摘 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的途径,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确定课程思政目标;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前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提升课程思政质量;以全员参与为支撑,凸显课程思政实效。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思政;途径

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70—80年代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势。根据人本主义教学观,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以“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明确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从幼儿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理念、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培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思想素质高、专业素质精、心理素质好、综合素质强”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探讨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确定课程思政目标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的思政目标: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善于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热情开朗,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每个章节中的教学目标中充分体现“思政”元素的具体目标。教师每次讲授新课前,告知学生,使学生清楚明白本章节思想素质方面的具体内容;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不同形式的评价模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本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依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充分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融保育与教育为一体,对幼儿实行科学教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前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人本主义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炼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健康教育在“五大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它涉及认知(知识和技能)、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行动(发展技能和习惯)三个方面。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第一章、第八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稳定的情绪、情感,形成对健康的正确认知水平和态度;在第三、四、五、六、七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安全意识、疾病预防意识等,从而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其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取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案例讨论、试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良好道德品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给与帮助和支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困难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隐性功能的作用,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发展报以真诚的期望和信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以爱心为主线,用微笑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只有教师自己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的魅力才会不自觉地被学生吸收、模仿,身教重于言教,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养成。

三、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提升课程思政质量

“学终究比教重要,学习者终究比教育者更重要”。學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一定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一周告知学习委员,由学习委员在班级QQ群、微信群发布,让学生提前领会下节课的具体内容,如国家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自觉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用眼卫生、疾病预防、加强体育锻炼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难点知识则通过微课、视频教学、教师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幼儿园一日常规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严防网络诈骗,提高防范意识。

学生应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去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四、以全员参与为支撑,凸显课程思政实效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因此要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四级”联动主体多元化评价机制,课内、课外要形成合力。课程主讲教师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评定,单独设置思政内容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其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做好思政推动、普及工作;辅导员(班主任)负责课外的思政延伸,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督导;学生本人要积极主动参与,加强自身修养。

其次,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可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目的,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它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互评、自评等几种形式。终结性评价,即总结性评价,往往指一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全面考核。

总之,一个人思想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关注、全社会督导,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课程思政途径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