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预控措施

2019-10-21蔡静楚丽芬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蔡静 楚丽芬

【摘 要】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其相关护理预控方法。方法: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0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汇总并总结其相关护理预控方法。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创伤、妊娠及手术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另外根据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对相关患者进行护理预控,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低,临床效果好。结论:对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统计记录,结果显示年龄、创伤、妊娠及手术是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上需要针对该类患者进行相关护理预控,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护理预控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1-0031-01

深静脉血栓一般情况下是由于下肢静脉中血液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流速过慢,在下肢静脉中血液以高凝状态淤积,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该疾病虽不至危及生命,但对患者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并且如若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0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汇总,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患者的护理预控措施进行统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0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汇总,其中共有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区间为31-81岁,平均年龄为57岁,纳入标准:其一、经过临床诊断治疗,符合国家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其二、患者已成年(18周岁及以上);其三、入院前签署协议书,配合治疗,具有明确的意识。排除标准:其一:在疾病之外有脑、肝、心、肾功能异常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器官严重损伤、病灶转移者;其二:未满十八周岁儿童。其三:没有法定监护人患者。所有患者在其他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危险因素

①年龄。对所统计的患者年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114例患者在40岁以上,占比为76.0%。原因有很多,首先年龄越大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越小,自身免疫力下降,并且最重要的是老年人群血管弹力降低,导致其内皮细胞受损几率增大,凝血功能较差,血浆更为粘稠,其下肢运动量降低,下肢静脉功能性衰退,这些均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②创伤。患者受到创伤尤其是骨折后会导致血脉淤阻,血管和组织受到损伤,并且长期卧床均可能导致血栓。③妊娠。妊娠期女性子宫处于胀大状态,对盆腔静脉会造成一定影响,使盆腔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出现血栓。④手术。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接受手术后活动量较少,长期卧床使得静脉流速较慢,易产生血栓。并且手术前的禁食也会导致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出现血栓几率增大。

1.3护理方法

根据易产生血栓的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预控。①整体认知宣教: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一对一评估,对患者明确讲解患者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促使他们明确自身疾病的状态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减缓患者对病情的恐惧感,促使患者由“被动”向着“积极”态度来接受术后护理治疗。治疗环境:尽量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严格限制患者病房探望者人数。保持病房清洁,地面干燥,光线充足。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盐酸罂粟碱从而帮助患者血液循环,嘱托并帮助家属在允许的范围内移动患者的身体,翻身时注意慢而缓,保持小幅移动。②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找到最舒适的体位在患者肢体不适时进行轻微按摩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防血栓的形成。手术之后抬高患肢而不能在患肢下垫上物体以防出现深静脉回流受到影响。③严格控制患者饮食,要让患者先进食流质食物,稳定后根据患者的个人饮食喜好以及病情需求制定食谱,患者要根据个人饮食喜好在医师指导下制定出食谱,将禁食食物进行标记,患者要增加进食流食的比重,比如米粥、去油肉汤、杏仁霜、稀藕粉等,待情况稍好再增加半流食的比重,少食或不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④对患者及家人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让患者及家属知道其中利害,鼓励患者在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在亲属和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小幅度运动来加快患肢血液循环。⑤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来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监督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给患者发放身体锻炼视频,在患者病情稳定时要注意加强肢体锻炼[2]。在初期可以进行轻度肢体锻炼,初期要做到循序渐进,不可过多练习,可以随着病情的康复增加练习时间和练习力度。在肢体可以简单自主运动时,可以由护理人员给患者找到一些八段锦以及简单的太极拳视频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每日一次电话随访一次,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及锻炼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将患者所得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 中,将P<0.05差异记为统计学显著差异。

2 结果

对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统计记录,结果患者中40岁以上患者为114例,占比为76.0%,显示年龄越大患者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越大。患者中有45例有创伤,其中有一半左右是下肢或是腰段创伤或是骨折,占比30.0%;其中有33例是妊娠期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22.0%。;除此之外有42例患者接受手术后患病,其中大多为外科手术,占比28.0%。对于此类患者采取护理预控措施,在护理人员及家属帮助下加强下肢锻炼,饮食尽量清淡,讲解使患者明确疾病发生原因,上述类型患者患病概率大大降低。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该疾病需要及时医治,一旦处理不及时很有可能导致血栓从原来位置脱落,最终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对患者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创伤、妊娠及手术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对于此类患者采取护理预控措施,在护理人员及家属帮助下加强下肢锻炼,饮食尽量清淡,讲解使患者明确疾病发生原因,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

[1] 葛艳玲.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9,28(08):89-90

[2] 邹颖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预控措施研究新进展[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2018:1

[3] 王晓梅.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07):69-70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