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9-10-21杨克古
杨克古
摘 要:新课改为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历史作为初中、高中教育中的重点科目,其教学模式也需要引起相应的重视。初中是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阶段,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为接下来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将与实际相互节结合,对新课改时代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加以分析,旨在促进小学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更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作用下,教师难以完全考虑到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加以设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改变了这一现状,需要历史教师从实际角度出发,来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实现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新课改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初中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有力条件,相应的也提高了对教师教学的各方面要求。然而,由于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形式产生时间较短,教师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导致在现下历史课程教学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形式过于單一。目前,大部分历史教师应用最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多媒体教学,对于动画制作、微课视频、网络资源等的应用则相对较少,具有单一性特点。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也极为容易让学生对历史课堂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水平与进度[1]。第二,不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硬性记忆,往往难以持久保存。而随着当前题目难度的不断加深,学生所要面对的挑战也更大,若是无法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成绩。第三,教师在课上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力培养也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致使现如今大部分学生往往是会存在缺乏主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现象,对于学生的个人学习及其今后的发展都带来较大影响。因此,结合新课改要求,来对现下历史教学创新模式进行思考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包含多个方面,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己的主观意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符合学生个人实际学习状况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在讲授《贞观之治》这一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完成教学,在对课件进行精简设计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的电视剧,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影像将课本中的知识具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奠定基础。在进入到复习阶段以后,教师则是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将这些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对某一阶段的历史形成系统的认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这些知识灵活的运用至历史解题与生活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历史知识、内容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真正意义上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2]。例如,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有关的知识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舞台剧、舞蹈剧目进行排练。若是具有一定难度,还可以选择、创作一个难度适中的小剧本,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核心,让学生排演短片。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在排演时,深度感受各个人物的特点,以及心中的无奈、真实情感等,了解在日本民族压迫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精神,为学生爱国情怀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在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问题等,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这也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成绩与水平等,来确定小组成员,保证小组划分的合理性,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授《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历史教师就可以发起问题:“你认为‘闭关锁国为当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那些影响呢?”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与核心,来进行充分考虑,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说明结论产生的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的较好互动,构建新的历史课教学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历史教师仍然是将讲授式、灌输式、填鸭式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对现代科技、教学方法的应用略显不足,需要在今后加以优化与完善。因此,在今后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情境教学、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思考等方式,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状态,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道军.关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7,(37):82.
[2]张宏伟.关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5,(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