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单元课的复习策略
2019-10-21李体
李体
摘 要: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有着自身的特点,学生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无法达到历史单元课复习的效果。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通过总结和发现其蕴含的规律和方法,对单元课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复习。注重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进而提高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单元复习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概括,重点对初中历史单元课的复习策略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字:初中历史;单元课;问题;复习策略
一、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线索不清晰
根据历史教材编排研究发现,历史知识点主要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由远及进的顺序进行编排,通过对历史教材研究发现,各单元课独立成章。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进行了课堂延伸,增加了部分课外历史内容,但总体上仍然受历史教材所限制,并没有完全摆脱教材,致使学生对于几千年的历史事件难以进行全面掌握。在单元课复习过程中,往往会以专题历史事件的形式展开教学,由于历史事件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如若学生对历史事件缺乏了解,将会使得学生对不同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互混淆。这也是当前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常见问题。
(二)练习数量不足,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填空题作为历史考试常见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设置主要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综合题与选择题难度相对较高,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解决能力。例如,1966年9月,国务院决定公私合营全部改为国营企业,向资本家发放的定息一律取消。资本家成了红卫兵批判的对象。材料中企业发生转变与当时哪场运动有关?从中我们吸取到哪些教训?当前这则材料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记忆,而是考查分析材料、理解材料、根据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材料分析部分成为学生丢分项,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不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生片面的认为历史作为文科,还需要强化记忆即可,无需练习。由于学生历史习题练习较少,再加上学生错误的历史学习观念,导致学生难以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历史习题,造成学生面临难题无所适从。
二、初中历史单元课的复习策略分析
(一)集中归类方法运用
在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单元课复习效果,则需要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做到集中归类。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时,必须做到对相同历史事件或者性质相似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进行分类集中归纳。当学生具体这一方面的能力之后,在对各历史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例如中国近代史,中国与外来侵略者签订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黄埔条约》《瑷珲条约》等。学生在对此类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按照这些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进行总结归纳,将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割地赔款、开放的通商口岸等进行总结,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对于学生强化记忆,解决历史时间记忆混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举一反三法的运用
在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过程中,要想保证学生整体复习效果,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对于历史教学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学生在保证强化基础训练的同时,能够对其做到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具有综合性的问题。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辛丑条约》相关内容时,此时为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教师通过这道习题的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往学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如,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并于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而1900-1901年《辛丑条约》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当前这种复习法的有效运用,不但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保证了历史复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单元课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要给予该环节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提高学生单元复习的效果。同时,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集中分类、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运用正确的复习方法快速强化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与复习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參考文献:
[1]苏海.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俪人:教师,2015(2):143-143.
[2]陈胜英,杭志明.初中历史如何上好单元复习课—以《唐朝社会生活剪影》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2):74-76.
[3]秦建忠.浅谈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J]教育教学,2011(5):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