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探究
2019-10-21王其文
摘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全面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从内涵式的体育课程发展的视角审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认为:普通高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最大转变是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 课程改革 内涵式体育观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到2012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的文件,呼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同时对大学生有了明确的体育课规定。可见普通高等高校公共体育的重要性,加快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素质教育为重要理念、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加快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
1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的定位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为主要需求,体能教育为主要建设目标,过于注重技能教育、体能教育,忽视了学生终身化体育意识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离校便与体育无缘;过分注重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过分注重外延式的体育观,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式体育观,导致对体育课程的片面了解注重技术、技能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2 体育课程理念陈旧,课程目标滞后,忽视学生主体定位
20世纪末的体育课程是以体育教师的教为中心,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兴趣,没有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现在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仍停留在体育教师中心的层面上,这与“以学生为中心”[3]的现代教育理念相反。《指导纲要》其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这一目标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真正的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的完善状态。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体育的主导潮流。
1.3 重视技能的传授,忽视兴趣、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总是片面强调传统体育技能的学习,以为通过“三基”方式的体育教育就能建立终身体育习惯,就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实不然,他们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领域的把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文化氛围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培养[4]。大部分学生最终离开学校就与体育绝缘了没有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其锻炼能力、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也没有等到发展。没有起到公共体育必修课应有的作用。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应由外延式的教学形式向内涵式的教学思想转变。“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通过这些年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由以上关于改革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近几年的改革过程中一直强调“外延式”的发展,一直没有跳出教学形式的改革,主要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和课程资源开发等“外延式”的教学形式方面进行改革。要想从本质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从课程的内涵去改革,要从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指导思想、教学思想、体育文化等方面去改革。所以目前改革应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去发展。
2.1 以观念更新为先导,进行公共体育课程改
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定要更新观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和“以人为本”为基本观念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体育课程的改革,要重视体育的教学思想的发展,没有正确的体育思想,是不可能对公共体育进行合理的改革;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做不到“以人为本”,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的。
2.2 体育文化传播为核心
文化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发展需求的把握,就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给以终极的关怀,从而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体育是名族的文化,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是一个教育的文化,体育本身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体育也是竞争的文化,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最后的成功。
2.3 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终身体育”为最终培养目标,各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体育的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发展,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 结束语
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考虑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步伐,但是,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更要超过教学形式的改革,及时适应学生不断发展的体育需求,同时要处理好传统与发展的关系,引导学校体育发展大方向,增强服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方便,不断深入探讨体育课程在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努力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
參考文献:
[1] .郝光安、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人文体育观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报,2008.8
[2]. 许贵芝、对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5.9
王其文(1983.4-)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汉族,硕士,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讲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田径、羽毛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