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野生动物检疫的目的和意义
2019-10-21乌优娜
乌优娜
摘要 野生动物引进时,必须进行隔离饲养和全面检疫。分析了野生动物检疫的原因和必要性,阐述了检疫隔离对预防传染源扩散和治疗疾病以及对野生动物进行检查的重要意义,以期为减少和避免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动物;隔离饲养;检疫
中图分类号:S85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3-02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11
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移地保护野生动物在各地不断兴起,野生动物园、动物园、野生动物饲养场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在全国范围内逐年增加,野生动物在动物园、饲养场和动物保护区之间的相互交换和相互支援越来越频繁。同时,国际之间野生动物的交换、赠送亦日益增多。为保护我国野生动物在国内外相互交换工作中能顺利进行,减少或避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认真做好野生动物启运前和抵达目的地后的全面检疫和隔离饲养是十分必要。
自然界或人为条件下的许多有害因子经常对野生动物进行刺激和为害,使野生动物出现很多组织器官生理性或病理性变化,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发生变化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某些传染性病原体侵入野生物体内后,可以使易感染动物迅速发病,亦可在机体内潜伏一定时期,并可在同种或其他易感野生动物群中蔓延扩散,出现传染性疾病流行。因此,野生动物从国外、国内引进或自然界捕获引进时,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饲养、护理、观察和全面的检查。
1注意野生动物体质恢复和促进新引进动物对新环境的适应
1.1保证清洁和安静的生境
应激性强是各种野生动物所共有的特性,也是各种野生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所获得的本领。从自然界里刚捕获的野生动物,其应激性更加强烈,常发生新进动物乱撞、乱跳和拒食等现象,并由此发生各种意外。因此,抵达目的地后为新引进的野生动物创造安静的生境,可以使途中受惊、精神紧张和极度疲劳的动物迅速消除刺激因素,安静休息。
1.2保证动物对新环境的适应
新引进的野生动物抵达目的地后,目的地的生境、用具等都与原生境不同,与自然界的自然生境更有天渊之别。实践证明,各种野生动物(特别是高等野生动物)都对目的地的生境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行为表现。有的乱蹦、乱飞、乱撞,有的全身发抖而蜷缩在一隅,有的两者相互交替,有的拒食,对新引进动物采取隔离饲养,使之对目的地新生境能逐渐熟悉和最终适应。
1.3保证新进动物体质的恢复
捕捉、串笼和运输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以及抵达目的地后新生境各方面的刺激,使野生动物不仅神经极度紧张易恐惧受惊,而且不能正常采食和休息,体质会不同程度下降,甚至诱发某些常见疾病。因此,新进动物要在条件优越的场所隔离饲养,并提供清洁、适口和营养成分充足的饲料。
2预防传染源的扩散和治疗疾病
2.1有利于控制传染源的扩散
在远离观展动物区的检疫隔离场所,由于检疫场所内没有易感动物,同时动物由检疫人员分开饲养,检疫场所内的用具又都是分开单独使用且每天严格消毒处理;新进动物的排泄物(如粪便、体表羽毛和毛脱离、尿液等)每天都集中在一起并按规定进行常规消毒;检疫场所的污水一般都按照污水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无病原菌后才排出(有的还循环再使用);检疫场所呈封锁状态,除检疫人员及饲养管理人员外,其他人员都不准入内;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技术上熟练、工作上认真负责。这样即使新进动物发生某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可杜绝传染源在目的地的易感动物群中蔓延扩散,达到控制传染病流行3个环下中的中心环节——易感动物,最终控制传染病在目的地流行。
2.2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新进动物在运输途中受惊常引起创伤,虽放入检疫场所前进行处理,但一般的创伤都需要重复几次处理才能痊愈。检疫场所的设施一般范围小、设备齐全、有应急固定措施或设备,便于创伤的临床处理。此外,新进动物也可能发生非传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普通内科、外科、产科疾病,检疫场内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熟练的技术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能及时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动物进行临床处理,使动物康复。
传染性疾病发生时,除按传染病有关规定进行综合处理外,对患病动物的个体临床处理,一般都比普通病复杂、繁琐,而检疫场所的一般设施和医疗设备,都有利于对传染病动物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如较长时间固定后输液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及手术后的静脉滴注——输液),从而有利于新进动物的临床治疗,并促进动物较快康复。
3对引进野生动物进行检查
新引进动物单独饲养在范围较小的检疫场笼舍内,与其他动物分开,因此利于对动物进行观察和取材检验。而检疫场的一切设施、医疗设备以及人员的配备和组合等,都是针对各种动物的特点、体型大小、取材检疫以及临床处理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因而有利于新进野生动物的检疫。
3.1有利于对新进动物进行观察
检疫场内新进野生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一般都是单独饲养,或者分成几个小群饲养(如雉类或灵长类等)。这样便于对每只新进动物进行经常性观察。如观察动物的体表、精神、活动、食欲、粪便、尿液、羽毛(或毛)、呼吸及反刍动物的反刍状况等。单独饲养和隔离的动物,更便于观察,甚至包括每天的采食量,粪便的颜色、形状和数量等都能准确观察和记录。如小群饲养的动物发现异常,还需再采用单独饲养观察。
3.2有利于对待检动物取材检验
除观察并做好每天观察记录外,待新引进待检动物食欲、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后,还要根据要求进行一般的取材检验和特殊的取材检验。一般以野生动物的粪便、尿液为主要材料进行常规实验室检验,必要时进行血液常规检验及心脏、肺胃肠及机体局部组织检查(如跛行时的检查)以及体外寄生虫检查等一般性检查。如要求特殊检查(血清学检查、超声波检查、X光透视、CT检查等)则按要求进行。如怀疑新进动物为炭疽杆菌带毒者或患者,则必须按规定进行 ASCOLI氏试验(即血清沉淀反应环状法);怀疑梅毒病,则应用 Kahn test(即沉淀反应絮状法的康氏反应)等。待检动物的取材除粪便和尿液外,心肺等的听诊、触诊、叩诊,体表寄生虫检查及血液等一系列检验,都需要对新进动物进行保定。因此,检疫场内对动物的固定设施基本上在检疫场笼舍里面或附近,通过动物笼舍转移(几乎每个笼舍可以相通),一般可以使待检动物进入保定笼内,检验人员可以从容对待检动物取各种检疫材料进行实验室检疫,或进行常规的全身听诊、叩诊、触诊等检查。
3.3有利于发现待检动物传染源
由于是单独隔离饲养,因此便于日常观察,新进动物如有传染源入侵,都会不同程度在各个方面有异常表现,如呼吸频率和方式、精神状态、运动情况、食欲和大小便(粪便和尿液)、可视黏膜等,都会有异常表现。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异常的动物,可以在保定条件下进行各方面检查,如体温测定、心肺听诊和叩诊、血常规检验和血生化检验、血清学检验、X光检查、超声波检查和CT检查、寄生虫检查、血液细菌培养和动物接种以及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等。通过这些必要项目的检查,可以迅速发现传染源,从而杜绝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4小结
野生动物的检疫不仅关系到被检野生动物的个体或小群体的具体情况,而且关系到许多病原体向外界扩散和蔓延,并由此发生传染性疾病流行,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如大批易感野生动物的死亡、传染源在新的地區形成等。因此,野生动物的检疫工作意义重大,而且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广泛的繁琐工作,需要各部门、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合作,同时也要提高全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辉,郑利莎,陈海良.关于野生动物防疫检疫管理的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12):48-51,59.
[2] 孙建亮,李永华,于文栋.浅谈动物检疫的作用与实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1(1):5-7.
[3] 沈广栋,杨玉新.浅谈野生动物检疫[J].辽宁畜牧兽医,2003(6):30-31.
[4] 康伟,陈永泰,林志雄,等.大中型动物进口检疫工作衔接供给侧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6):31-35.
责任编辑:熊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