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式阅读:助力学生思维意识发展的推手

2019-10-21薛红芹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19年9期

薛红芹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激发学生多元感知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由于很多教师深受教材和教师用书的束缚,给予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相对有限,导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相对呆板或从众。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能力。本文提出要鼓励大胆质疑,播下批判种子;强化读后反思,落实批判过程;变化阅读维度,催生批判成果。

【关键词】?大胆质疑;读后反思;阅读维度;批判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激发学生多元感知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由于很多教师深受教材和教师用书的束缚,给予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相对有限,导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相对呆板或从众。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能力。

一、鼓励大胆质疑,播下批判种子

阅读质疑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和保障,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让学生不盲从、不迷信,对文本的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与理解。在课堂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急着走流程、赶进度,始终让学生的思维被牵着鼻子走,学生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亦步亦趋,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开放的心态、个性的视角、多元的渠道,对文本进行探究感知、论证判断,真正促进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中《一匹出色的马》时,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孩子的思维被激活,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妹妹先后要妈妈、爸爸抱抱,爸爸妈妈都没有答应,只给了她一根枝条,妹妹为什么不高兴呢?爸爸妈妈给的明明是枝条,为什么要说成是“一匹出色的马”?课文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会是“一匹出色的马”?……面对学生各种形式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内容,读出文本的内在情境,并在个性化解读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研讨,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课文中的小妹妹是一个天真的“小可爱”,她走累了,要求爸爸妈妈抱着,如果直接答应,就会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继续走路,就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于是,爸爸妈妈用游戏的方式,以一根树枝当作“一匹出色的马”,激发了孩子继续走下去的热情。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解读,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智慧和一颗难得的童心。这种鼓励性质疑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在课堂中见好就收,很多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既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质疑:既然课文中“一批出色的马”其实就是“一根柳枝”,为什么不以“一根柳枝”为题呢?……

在这样不断质疑、连环解惑的过程中,批判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运用思维介入文本的过程,其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读后反思,落实批判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价值不是要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性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以判断、反思的方式来更真切地看待文本、认识世界,对文本世界的感知更加深入而通透。

如教学统编版一下《池上》这首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古诗中那个偷采白莲的小娃可爱天真的性格,反思诗人独特的写作方法。笔者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基本内容,从独自撑着小艇、偷采白莲、不解藏踪等活动来感受人物的活泼好动。其次,从诗歌中描写人物的动作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小娃是怎么偷采白莲的、偷采白莲时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这些内容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完整地展现出来,这也契合了古典诗词“言简而义丰”的表达特点。如果学生停留在这种肤浅的意思上,这首诗的教学就没有了任何的价值。为此,教师就必须要推动学生的阅读反思,将学生的批判式阅读过程落到实处。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则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动作入手,感受小娃背后动作所蕴藏的价值和意蕴,感受人物鲜活的形象。最后,结合学习的过程展开反思:回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感受人物的内在形象的?

在這样的教学流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紧扣诗歌表达的内在核心点,对关键性词句展开了多元化反思,让学生在学习批判和拓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阅读的反思与调整,积累了古典性诗词的阅读方法。

三、变化阅读维度,催生批判成果

统编版教材中编选了众多童话或者写人记事类文本,这些文本或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或因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师就需要从教材出发,借助设置的鲜活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催生批判式阅读最终的成果。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大禹治水》一文中,教师紧扣课文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感受人物的形象,但很多学生都只能看到人物表面上的言行,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却没有真正体悟到,为此教师让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究性思考:大禹都已经离开自己的家很长时间了,他的父母和妻子会对他有怎样的想法呢?大禹都已经到了家门口了,顺便一脚就可以走进家中看看了,可他却硬是没有回家,他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呢?难道他就一点都不想家,没有想自己的妻儿吗?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大禹,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这样调整性反思的问题,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碰撞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大禹以及他的父母、妻儿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大禹舍小家保大家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视角转变不仅让学生穿越了故事情节的表面,也体悟到故事更深层次的内蕴,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从这个案例中就不难看出,变化阅读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在主旨和中心思想。这种变化阅读视角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形成迥异的表达路径,进而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意识。

理性思考与真实性表达是学生实施批判性阅读的核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也不必迷信教师,而要在独立性思维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思维来阅读文本,在对文本一次又一次的探究和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内在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月.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J].课外语文,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