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让学生无限地接近文本

2019-10-21潘群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19年9期

潘群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革命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思想和理念层面,信息手段对课堂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微课的形式支撑课堂教学,这也成为引领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提出要借微课解诗意,关注理解难点;借微课想画面,激发想象意识;借微课明意蕴,链接创作背景。

【关键词】?关注难点;激发想象;链接背景;借助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革命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思想和理念层面,信息手段对课堂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微课的形式支撑课堂教学,这也成为引领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现以统编版教材六上古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借微课解诗意,关注理解难点

诗歌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很多语法规则与当下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古诗首先要理解古诗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该如何进行诗歌大意的理解?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满文满讲,无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要求学生逐词逐字地理解,然后再串联成为完整的诗意。这样的做法貌似能够对古诗大意形成较为全面的感知与理解,但遗憾的是如此理解诗歌不仅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同时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这首诗时,教师就运用了微课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大意的理解,但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并没有全面铺开,而是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理解可能出现误差和障碍的地方。比如第一句诗中“翻墨”,第二句诗中“跳珠”,第三句話中“忽吹散”,第四句诗中“水如天”等词语,以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可能在理解上出现错误,起码是不精准、不到位的地方。为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就将这一内容作为重点,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内在回忆等方式,有效聚焦在文本深处,从而为学生自主性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而对于其他的诗句,则交给学生自主理解。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利用微课的原则就非常鲜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用微课,也不是将微课运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是在学生的障碍点、困惑处展开教学,将微课用在了刀刃上。

二、借微课想画面,激发想象意识

从古诗学习的基本模块入手,在理解了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由诗意向画面转变。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精妙的画面,语言中所裹挟的鲜活画面都融入其中,只有真正探寻到诗歌的内在画面,学生才能把握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主要描写了夏天大暴雨来得快、散得快的情境,所以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象画面本身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但要想真正感受这场暴雨“来得快、散得快”的特点,就不能将思维停留在静止的画面上,而是要让学生养成想象动态性画面的意识。就以“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教师利用微课紧扣诗句中“跳”“入”这两个动词展开想象:“白雨”为什么会形成“跳珠”的画面?“跳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入船”的雨点还可能打在什么地方?除了我们看到的画面之外,伴随着这些画面的还应该有哪些声音?……微课中这一系列的问题和追问,让学生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体验,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价值认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中“跳珠”“入船”等关键性文字就有了更为通透的理解。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于微课的实践运用就重在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意识,一方面在微课问题的引领下生发思维,另一方面就是在视频冲击下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的心智与思维,无限地接近于诗歌的内容。

三、借微课明意蕴,链接创作背景

古语有云:词传情,诗言志。诗歌都是诗人自身心境和志向的一种表白,因此真正的阅读并不是要停留在诗歌大意和画面这样的表象层面,更需要引领学生向着诗歌内在的本核,从而借助诗歌的语言材料直接向诗歌的内核出发,真正解构内在的底蕴。因此,运用微课方式展开这一板块的教学,就需要拓展丰富而立体化的资源,开掘多维化的感知渠道和桥梁,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时,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这是一首描写夏天自然现象的古诗,但这首古诗的背后究竟蕴藏着诗人苏轼怎样的人生情怀呢?这是凭借诗歌的语言是无法发现的。为此,教师精心制作了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苏轼生平个性的评价:苏轼是率真的,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他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苏轼是孤傲的,也是豁达脱俗的。其次,是这首诗创作背景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被贬杭州,心情郁闷,人生不得志,但自己对于压迫和打击从来都不会低头,于是利用这首诗表达自己的这一志向。最后,结合创作背景,重新审视解读这首诗,很多学生发现古诗表面上写夏天暴雨之大、之快,其实这样的暴风雨就暗指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压迫和打击,而最后一句话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更是对自己人生未来道路的一种自信。

试想,如果仅仅从诗句中感知与品味,学生难以把握这么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不会形成如此深刻的价值认知。为此,教师在这一案例中,利用微课呈现资源便捷丰富的优势,向学生展现了丰富而立体的资源,为学生从不同渠道感知这首诗歌奠定了认知性基础,从而让学生以更深入的感知方式深化了对这首诗的理解。

微课是促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利用微课并不是就完全将教学交给了微课,而要对微课的内容、时机和着力点进行精心编排和设置,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内在的认知意识,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