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句训练,走出生硬机械的泥潭

2019-10-21郭韵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19年9期

郭韵

【摘 要】 对于低年级来说,借助造句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共识,但纵观当下的教学,学生在造句时则表现出源头雷同、信息逼仄、句式单一的情况。本文提出要借助故事描述,丰富造句语境;灵活运用修辞,修饰语句质地;转换表达视角,变更倾吐对象。

【关键词】?丰富语境;修饰质地;转换视角;口头造句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低年级来说,借助造句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共识,但纵观当下的教学,学生在造句时则表现出源头雷同、信息逼仄、句式单一的情况,为此,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在造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尝试。

一、借助故事描述,丰富造句语境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童话类文本一直都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此具有价值的资源,理应成为学生进行语言描述的关键,因此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的关注点引入故事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聆听故事、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丰富他们的造句语境。

用“忽然”一词造句,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常规性词语。统编版教材中《小公鸡和小鸭子》中有一句话: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在初次引导学生运用“忽然”造句时,学生的语句相对生硬,比如:“忽然,一辆车从我的身边驶过。”“忽然,天下起了大雨”……语句中的“忽然”用得过于生硬,且表达平实无奇,似乎这些语句中“忽然”用与不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在造句时,学生所选择的内容其实并不典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故事展开这样的教学:朗读课文中的语句,并结合具体的语言想象,这里为什么可以用上“忽然”一词?让学生认识到小鸭子正集中注意力在水里捉鱼,“小公鸡喊救命”的声音是他没有想到的,这里就可以用上“忽然”一词。其次,尝试利用课文中的故事说一句话,孩子的思维就被彻底激活了,在运用“忽然”进行说话练习时,就能够关注人物的内在状态,有的学生说:兔子飞快地跑着,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块大石头;小动物们正在森林里捉迷藏,忽然,刮来了一阵狂风……

在童话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造句时就不再是刻板的认知,而是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之间进行了链接,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发生了,所造出来的语句也就更加生动而富有灵气了。

二、灵活运用修辞,修饰语句质地

由于表达能力限制,学生所造出来的语句虽然有原生态的气息,但遗憾的是缺乏應有的生动与形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不会运用修辞手法。统编版教材始终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为引领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开掘训练资源,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表达出来的语句更加生动且形象。

比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教师就紧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句话展开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这句话中的“弯弯的月儿”就是“小小的船”,并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印证“月儿”与“船”之间的相似点。在学生交流分享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比喻”,让学生初步感知并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再尝试运用“绿油油”来造句,很多学生能够将其与植物的颜色进行对接,但只能造出诸如“小树绿油油”“春天的草地绿油油的”等生硬的语句,教师就可以相机追问:小树绿油油的,你看过吗?你觉得像什么呢?学生纷纷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罗列出像蘑菇、像大伞……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再次细化修饰:绿油油的小树就像一把伞,给人们带来阴凉——将作用补充进去;小草绿油油的,就像一张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小草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原始表达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并借此将内在的认知性思维得到了补充与实践,让所描摹的事物在形态和外形上都有了鲜活的联系,展现出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三、转换表达视角,变更倾吐对象

不同的倾吐对象、不同的表达视角,即便是针对相同的素材,所采用的表达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表达主题的个体背景、经验和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和反应也将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将这一思维规律运用到低年级学生的造句训练中,也将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二上《纸船和风筝》时,小熊和松树都不好意思主动联系对方,他们一个把纸船放在屋顶,一个把风筝挂在树上……虽然都是相同的情绪,两人的言行表现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利用“不好意思”造句时,就应该考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以及在故事中所承载的不同处境。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紧扣“忘记事情”的话题,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曾经忘记过哪些事情?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和表现?学生在回忆之后的交流,就是为运用“不好意思”进行造句储备认知性经验;教师顺势而下,组织学生运用“不好意思”来说一句话;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再次拓展:除了“忘记事情”之外,你还遇到过哪些让人“不好意思”的经历?

所有的素材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哭笑不得,有的笑逐颜开,有的则是毫无表情……教师正是在尊重学生反应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借助相同的素材,在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意识中激荡起一圈圈涟漪,提升了学生口头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语用文字的能力,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言语发展作为重要的基础,通过课堂中巧妙的点拨与引领,激活学生的思维、感知、创意,使得学生在精神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升口头表达的思维和言语运用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兰芳.观思相随,说写同步——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的尝试[J].教育革新,2012(08).

[2]翁丽丽.运用绘本培养低段小学生阅读能力的[D].实践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