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一失,惟愿一得
2019-10-21谭锦
谭锦
古语有云:“经一失,长一智”。笔者为了顺应课改潮流,使用自编导学案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已近七年。在这七年里有坚持也有放弃,越是使用导学案,越能体会导学案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凡,也越能感受到导学案编制、使用时对教师自我要求的不易。几年下来,自我总结成功经验不多,教训感悟倒是不少,录以此文,恳请同行斧正。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角是教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编写的教案是教师课堂行为的实施指南,教师思考得更多的是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社会,对教育目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由此导致了历史上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很显然,传统教学的的价值取向是依据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来培养人才。时移境迁,在现在信息社会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不断自我发展,会自我学习的人才。作为教育教学也就更加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不仅是认真学习,更要是学会学习,建构主义的理论也成为了现代教学的指导性理论。而导学案学习模式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导学案学习模式只是建构主义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种具化,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但也不是导学案,而是都是围绕学生、服务于学生这一唯一主体。然而,受到我们教师自身学习环境的影响,常常对导学案的功能定位出问题。
一、导学案替代教材
刚开始,我的导学案上是应有尽有,幻想着学生拿着导学案就能学习,结果下来的检测给我当头一棒。下来一想,那么多专家编制的教材当是最能反映课程标准的,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国家对学生在数学方面学习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套句实惠点的,教材上的例、习题不是改编自曾经的高考题,就是会改编为将来的高考题。作为一个小小教师的我,何德何能能弃教材而不用。再说,导学案的功能也不应该是替代教材,而是一种教學模式的承载体,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变教师教教材为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教材。
二、导学案不是预习案
记得曾经观摩的一节导学案模式示范课,课堂上学生们拿出提前做好的导学案讨论热烈,整节课气氛热烈,看起来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展示课,实际是真正的学习内容早就学完了,课堂只是学习过程的最后的展示部分。于是当我课后询问上课老师:那些课堂上讨论的导学案内容,学生要花多少时间提前完成时,教者就只有吞吞吐吐了。当然这是一堂展示课,那么平时常态课中我们怎么办?我们不可能让学生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预习,如果能,那也只能是挤占学生本就少得可怜的自由时间,一两次可以,长此以往可行不?可见导学案可含预习的成分,但其主体应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三、导学案代替老师
在最初使用导学案上课时,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先由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习,再组内讨论,还有问题就全班讨论,我只是主持和纪律维持。结果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是课堂进度缓慢,二是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三是学生不适应,小学初中近十年养成了被动式接受习惯,到高中进行学习方式如此大的转变,完全不知道怎么学。实际上,我们说教学改革,要变教师的“教”为教师的“导”,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导学案来实现,另一方面就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向,对重难点的点拨来体现。数学学习要靠学生的“悟”,而这个“悟”要是彻底离开老师的讲解点拨,在高中阶段显然并不是最有效的。
如果说,教案是教师课堂上的行为指南,那么导学案就是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指南。教案指导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导学案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教案引导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教师通过编写教案,深入思考所教内容的实质,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学习,学会如何学习,为人生培养重要的学习能力。导学案,并不“高、大、上”,它仅仅是我们为现代信息化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学理论的一种具化的教学模式,它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有效但并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