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9-10-21李玲菲
李玲菲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是中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是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目标是要在2020年彻底消除中国农村的贫困。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路径
一、精准的含义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精准就是重点,成败在于精准。”精准的时空定位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扶贫开发的一种描述,精准的动态贯穿整个扶贫过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湘西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工作要求。一直以来,民族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它们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整个社会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民族地区一般由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而成,由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在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之一,将成为通过精准扶贫加快全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梦想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一)贫困户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虽然党和政府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了广泛的扶贫政策宣传,但是仍然有部分贫困家庭缺乏参与扶贫的主动性,缺乏主动减轻贫困的内生动机,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在这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自己不做,等着别人给钱,他们不挣扎,依赖他人提供“安全感”,向别人要劳动果实,自己不脱贫,靠别人脱贫,这些都是典型的“懒人”,正所谓“在墙根下晒太阳,等待别人给自己带来小康生活。”政府为他们建造了房屋,他们还在等待政府购买种子和提供种植技术,一些贫困家庭什么都不做,躺下来吃最低生活保障。一些贫困家庭努力工作,但他们的收入还不如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这就出现了“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一个样”的“怪现象”和“丑现象”。在一些地方,贫困家庭并不以贫困为耻,相反,他们以贫穷为荣,纷纷争当贫困户。有的人不把脱贫作为自己的责任,而是把扶贫作为政府的责任,他们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这是对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初衷的违背,其影响十分恶劣。
(二)扶贫干部政策领悟能力和执行力不足
部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干部对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不够熟悉,未能充分理解和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有些扶贫工作队员虽然忙着干各种扶贫工作,但却缺乏有效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解不够深,他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的理解是不够的。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质,不能完全把握“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这给他们的扶贫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工作太粗、太急、太硬,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没有把扶贫实践与精准扶贫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一些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干部认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扶贫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和长期的努力,还不如直接发最低生活保障来得现实,这也更能让人们安心、舒心、快乐地生活。这些扶贫干部没有认真解读和贯彻精准扶贫政策,奉行“花錢洗白墙,不吃不穿,做这些没用的事,浪费国家的钱”的形式主义。总而言之,他们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解读并不全面不深入,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文本理解和机械理解上。因此,这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党的领导,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是依靠党的领导。一是民族地区的脱贫必须有机结合扶贫开发与强大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民族地区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力,这样才能使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才能维护农村的稳定。二是党的基层组织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民族地区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规范农村党员管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要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引导困难群众就业,使扶贫开发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二)要在干部和困难群众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只有在干部和困难群众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才能使干部真正理解困难群众的疾苦,这样才能有效地带领当地人民摆脱贫困。所以,基层扶贫干部要深入走访贫困家庭,询问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了解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致贫原因,才能更好地落实扶贫政策。例如,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当地群众开展了“全国一家亲”活动,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有的扶贫干部与贫困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同困难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此外,还帮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和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重视教育扶贫,通过教育实现民族地区的“志智双扶”
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必须要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要增强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重视教育扶贫,牢牢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通过教育把困难群众的志立起来,通过教育让困难群众的智慧多起来,使困难群众坚定“我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一是要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必须要从孩子的教育抓起,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所以,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二是要加强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当今社会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大力加强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使更多困难群众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从而实现增收致富。三是要通过举办“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困难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从思想上拔除穷根。
总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任务十分艰巨,扶贫工作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工作。党组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扶贫力量,最大限度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阳盼盼.新发展理念下渝东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南方农业,2020,14(04):53-58.
[2] 陈自强,杨雪峰.论新时代精准扶贫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J].学理论,2020(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