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农村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2019-10-21林汉文

西部论丛 2019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农村大学生自卑感心理、人际关系敏感和虚荣心理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接着深入分析自卑感心理、人际关系敏感和虚荣心理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对策,发现需要家庭、社会、学校高度重视,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克服和内心的自我调适,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

关键词:农村大学;心理健康;对策

随着国家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到2019年,高校共录取新生800万人左右,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深造,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少、边、山、库等偏远和落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来自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比较困难,进入高校后面临诸多问题,心理压力较大,心理问题增多。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

(一)自卑感心理及其成因

自卑感是指自己对自己内在素质及外在行为评价过低,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由消极评价而引起的消极情感状态[1]。根据形成的不同的应激模式,自卑感被分为主体自卑感和客体自卑感。因为对自己的生理状、智力、情绪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自身因素的过低评价或否定导致的自卑为主体自卑感。由于个体对自身的家庭条件、接受的教育和生存的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的过低评价或否定导致的自卑成为客体自卑感。自卑感心理在农村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只是自卑感的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农村大学生自卑主要表现为:内心主要表现为多愁善感、沉默、冷漠;外部主要为表现为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退缩迟滞、多防御行为,在公共场合行为拘谨、不善于自我表现。农村大学生自卑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状况产生的,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农村大学生和城里大学生及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大学生比较起来,心理有落差,进而产生自卑感。

(二)人际关系敏感及成因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与他人间的各种交际关系,常常对别有戒备或过度警觉,或经常怀疑他人,或经常会有嫉妒心理,与周围人之间关系往往比较紧张。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受教育方式、水平的不同,心理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进入大学,家庭经济比较差或来自貧困农村的学生经常会因在家庭等客观条件方面和自身某些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感觉备受冷落、孤立甚至歧视。遂而在人际关上产生敏感的心理。

(三)虚荣心理及其成因

虚荣心理俗称“虚荣心”,是指期望拥有但实际上并未拥有某种荣誉或引起普遍注意,而在行动上竭力表现出似乎拥有某种荣誉的个性心理特征。虚荣心理实质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过于追求自身价值、自我满足的病态社会心理。大学生虚荣心理的产生既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3]。目前社会上有些物欲横流的现象,有些大学生盲目攀比,追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高消费,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也盲目跟风,追求力所不能及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给自身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对策

对于产生自卑心理感的农村大学生,首先要给于积极的关注,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同学的爱和尊重,并未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被忽略;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自身家庭条件进行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继而可以创造出财富而改变现状;第三,要积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以“长”补“短”,从而达到“平衡”,消除心理问题,整个人就会变得自信、阳光、开朗、进取[2]。

对于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农村大学生,首先,学校应注重对此类大学生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避免他们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胆怯、不自在、不善于言谈等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发生;其次,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老师的表扬和言语激励,能肯定他们的优点,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但也不能忽视弱势学生群体的不足,应给予批评纠正,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提高自己[4]。

对于有虚荣心理的农村大学,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在多元文化观念冲击和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农村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辨识各种文化,容易出现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时候会出现追求虚幻的心理平衡的消极情绪,而非不断努力。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给予他们与虚荣作斗争的勇气,从而逐步克服虚荣心理。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要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所有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提供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第三,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班风是帮助农村大学生克服虚荣心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班级氛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实中存在校园与班级氛围不够积极健康的现象,如同学之间比吃比穿,甚至比谁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在学习方面却经常不在乎,缺乏竞争意识。因此要引导农村大学生会比较,把握攀比的尺度。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不比家庭财富的多少,不比吃穿,而要比谁学习成绩好,谁为社会做的贡献大。只有把握好比较的尺度,才能克服虚荣心理。否则的话,越比心理就越不平衡,从而导致越比越虚荣。

总之,高校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这三个方面,只要家庭、社会、学校高度重视,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克服和内心的自我调适,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三个方面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村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健康成长,健全人格,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艳欢.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J].现代交际,2019(14):142-143.

[2] 相岁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189.

[3] 李志强.试析大学生虚荣心理的教育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09):154-156.

[4] 周佳妙.高职生人际关系敏感的现状与建议[J].林区教学,2018(02):101-102.

作者简介:林汉文(1966.10-~),男,壮族,广西田林人,百色学院,馆员,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校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KY2016LX32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