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钧瓷的历史与传承

2019-10-21苏永超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钧瓷传承历史

摘要:“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形象的描述了钧瓷烧制前后的色彩变化。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闻名于世,凭借它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而有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化,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万般变化的色彩与奇特韵味,而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窑”之首。

关键词:钧瓷;历史;传承

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因其烧制工艺复杂繁琐,也是世界上唯一经1300度高温的窑变瓷,历来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自唐宋起被历代君王皆钦定为御用贡瓷,专供于宫廷而禁止用于民间。五大名瓷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器可供于达官贵人,下可用于平民百姓,唯独钧瓷自君王以下,民间罕见。设官窑每年烧制三十六件,遴选入宫,其余全部砸碎埋于地底,所以才会有“雅室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说。

钧瓷,兴始于唐盛于宋,是河南省禹州市特产,在唐朝时期,河南禹县及鲁山、郏县一带的窑口就已经烧出了罐、盘、碗、钵等以黑或者褐釉为主,呈现月白、乳白、天蓝等色的不规则斑纹花瓷,产生了类似于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酣畅淋漓,变幻莫测,这种称之为“唐花釉瓷”的工艺为后来的钧瓷开启了先河,也为后来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础。

宋代钧瓷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手工及商业发展迅猛,文化艺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需求。钧瓷从技术乃至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并成功烧制出窑变蓝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传统陶瓷器物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更受到皇宫贵族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北宋晚期,宋徽宗在夏朝建都地禹州“钧台”设官窑,专为皇宫烧制钧瓷。至此,钧窑集中良工巧匠按照皇宫要求,不计工本,精心制作。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同时又采用各种措施限制百姓坊间生产钧瓷,就连钧台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钧瓷中,除成品经挑选之后,其它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入地,禁止在民间流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而到了金元时期由于钧瓷盛名于世,各地竞相仿制,风靡一时,并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庞大的钧窑系。元末明初,因战乱及灾荒,钧瓷生产渐渐衰败。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向南迁移,北方诸多名窑衰败,钧窑也基本上停止了烧制。清晚期时,钧瓷开始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的艺人已经有10余家。民国时期,因战乱、灾荒频繁,艺人流失等原因,钧瓷的生产举步维艰,接近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切下,钧瓷得以恢复生产。196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有关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之一就有钧瓷艺术品,近年来,禹州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弘扬钧瓷文化,使钧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当前钧瓷的制作,从规模上看是历史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比的,人们对钧瓷的研究、探索也日益高涨,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各种艺术思潮。但究意怎样探索才能把握住钧瓷发展的主旋律,那就是尊重传统、挖掘钧瓷工艺传承,充分发扬钧瓷窑变的不可预见性和乳光玉润的特点特质,用艺术、科技、工艺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和把握。首先要用目前的审美融入钧瓷的艺术造型、釉方配制、窑变效果等工艺环节中,丰富钧瓷艺术形式,吸取其它陶艺的审美元素,使钧瓷在造型艺术、釉色窑变效果方面不断丰富起来,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提高钧瓷地艺术品位及文化内涵。其次要把现代科技应用到钧瓷制作工艺中,紧紧抓住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特征,从釉料的选取加工、釉方配制、成型工艺,窑炉技术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的科学创新体系,为钧瓷艺术制作打好科技基础,使之与当今陶瓷制作技术同步发展。如在窑炉技术上,虽然经历了柴烧、煤烧之后发展到现在气烧,但这都不是它的终结,还有窑炉结构的改造,耐火材料的改进,升温曲线的调整,保温时间的长短,烧成气氛的控制,烧成方式的选择等诸多工艺环节,对钧瓷的窑变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其它瓷种先进技术、工艺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学习、研究、借鉴,拓宽钧瓷创作的途径。

总之,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开放,更具创造力的钧瓷艺术创新系统,用更新的钧瓷表述语言,给钧瓷注入新的活力,使钧瓷的寓意性、表达性、装饰性更具时代特征,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和高度,使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永放光彩。

作者简介:苏永超,1965年生于河南省禹州市,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著名钧瓷艺术家,亚太收藏家最喜爱的钧瓷艺术大师。

猜你喜欢

钧瓷传承历史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新历史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