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的应用
2019-10-21寇清荷
寇清荷
概念教学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在数学等概念性强的学科应用广泛。生物作为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因此,很容易忽略对概念的讲解,使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因此,笔者就一线教学的经验对初中生物学中的概念教学进行了探索,旨在为中学阶段生物教学提供一些经验与素材。
概念教学重在建立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将学科知识呈现并且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概念教学不止是教给学生一个概念,一个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学科结构,对生物学科有完整认知,有助于学习。生物作为自然科学,前沿信息都是实验得出。但是,由于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匮乏,中学生物教材更多的是介绍结构名称,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因此,概念教学对中学生物尤其重要。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笔者将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思考总结如下。
首先,重视基本概念的分析。教材设计了很多探究实验,以及前沿信息,这些信息与生活贴近容易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和老师忽略对概念的分析。如八年级教材中的动物行为学家的新装备是辅助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节重在为学生理清先天性行为和學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多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这两个概念的难点在于行为的界定,因此,概念内涵和外延就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
如动物的印随学习,学生就很容易把这种现象认为是先天性的。因为这是动物一出生就有的行为。但实际上印随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模仿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的学习方式。这个行为是学习、模仿。因此,它与动物出生后就会吃奶这个行为有本质区别。
其次,通过概念分析把知识串联起来,注重学生学科内知识网络的形成。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具体概念,如“细胞膜”、“细胞核”、“有丝分裂”等,学生对这些专有名词非常陌生,无法靠经验获取。如果不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孤立的学习每个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枯燥。这样,即便是分析清楚概念,学生习得也是肤浅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比如,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先了解绿色植物有哪些、怎么样生活、与环境有什么关系。讲解和设计这些概念时,就应该以这样的流程传授给学生,引导其顺着这个脉络思考。等到讲解生物圈中的动物时,学生自然会想了解动物相关知识。之后,初中生物在学生脑海中就会形成整体框架。
第三,概念分析要注重知识渗透。有些知识之间联系不紧密,只能机械记忆。这些内容的讲解要注重迁移。前面知识讲解,埋下伏笔,有所提及。讲到后面内容,将伏笔点到,前后知识间架起桥梁。初中教材罗列了十一种动物,需要学生一一记忆。尤其是六种无脊椎动物,只能是机械记忆,讲解时要注重主要特点区分清楚。比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注重辐射对称和左右对称的比较,并点明其有口无肛门。这就能为下一个动物出现了肛门打基础。再如哺乳动物最大特点是胎生哺乳,在鱼类等动物中教材并没有介绍生殖方式。为了哺乳动物胎生的引入,此时应该渗透卵生这个概念。等到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时,离动物类群讲解已经过去两个月时间。学生此时进行动物分类需要将两个月前的知识进行罗列筛选,就能通过有口无肛门以及胎生还是卵生将动物轻松分类。前后呼应会使学生对以前不清晰、不准确的知识点更加清晰和准确。教学策略上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其亲自分类体验,而不能简单告诉学生可以怎么分类。这样处理确实浪费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浪费的很值得。当他们把这么多动物表解分类后,既能对之前内容起到巩固复习,又深入了解动物学家将动物分为这几类的依据,最重要的是模拟了小小分类学家的工作,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最后,注重概念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学生理解概念更深刻,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多与社会热点、前沿信息相结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教材首次提到疫苗是在八年级上册《病毒》,第二次在八年级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中,到了高中必修三《免疫调节》中也有,并且也是高中的重难点。近几年疫苗事件频发,假狂犬疫苗更是将人狗和谐相处矛盾加剧,引发了人们对于接种疫苗的质疑。作为学科,不止要说疫苗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对待接种疫苗,用自己的力量与所学知识辟谣不造谣。这是生物学科的特点,也是生物老师的责任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生物学科学有所用。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