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三境界》教学设计
2019-10-21王磊
王磊
教学文本分析
所选文本是高中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五教材庄子的《逍遥游》,而此次课乃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疏通文辞,讲解了“小大之辩”及几种“有所待”,并引出了庄子想象中的“无所待”。而这节课重点讲解文末的“至者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教学目标
侧重讲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境界是如何逐层深入的,借此探讨庄子的思想。并启发学生对当下生活有新的思考和认识,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快速导入。
一般的解讀者倾向将“至人”“圣人”“神人”统归为一类,认为“无己”“无功”“无名”并无差别,而这样的思考是在故意泯灭词语涵义的不同,过于草率。而我更愿将他们理解为三境界,且必修教材的节选文字仅能为“至人无己”作解释,而无法介绍后两种境界。欲理解后两层,是绝对不能孤立拈出此章强加附会,还要通读《庄子》进行深度理解的。
1 “无己”:即“无我”,以物观物。
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讲述: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抛出问题:王国维笔下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到底有何不同?结合引用诗句分析。
明确:所谓“有我”“无我”不是以出不出现人为评价标准的。以我观物,即以自我君临一切,把主观的东西加到客体上,结果是把一切都弄成“我”的表现,以放大了的自我涵盖住整个世界的存在。相反,“以物观物”则视自己为万物中之一物,拆除自我的界限而把自身变为世界呈现的场所。
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主客体这种平等的关系便是无主宰的“无我之境”,心无旁系,悠然自在。便是“去自我中心”,即庄子的“无己”。
这第一层境界很好解释。
2 无功:不追求刻意的功业,使万物自得其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庄子不是说不去获得名利,而是不“刻意”。
在《道德经》里就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强求但名利从未离开过,这是一种看透名利之后的云淡风轻,并非“不为”。
与之类似说法的还有《逍遥游》的后章——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也”,名利只是行为的附属物,我们不能反宾为主,就像我们学语文,我们要提高的是我们的语文素养,那成绩不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副产品”,这绝对不能反客为主,成了我们学语文的目的。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就是境界至高之人,“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并非无所事事,但追求的是神游四方,心无所系。
所谓“尘垢秕穅”与《济公传奇》里的“伸腿瞪眼丸”很类似,富贵人家请他治病,他就在自己身上搓啊搓,搓出黑黑的泥球,问你要不要吃,要么死要么活,一般来说都是马上奏效,起死回生。那为什么如此设计?(我想要的就是这挑战常识,挑战世俗规范的劲儿)
那庄子的政治观究竟是什么?两个字:在宥。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在”就是自在,“宥”就是宽容,这是庄子开出的治国之法。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庄子· 缮性》
“丧己于物”就是“唯己”,“失性于俗”就是“唯功”,如此之人就是庄子所说的“倒置之民”,头在下脚在上,是有违人之本性的。
其实这一则就论证的很充分了,功利只是副产品,也就消解了“功”的意义。
3 无名:名,一则名誉地位;二则被命名(被定义,名字+语言)
《千与千寻》《你的名字》
巴别塔 《降临》
《千与千寻》其实就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里面就讲小女孩千寻万不可把自己的名字忘掉,你一旦忘掉,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要赶紧找份工作,让自己劳动,这样你才不会消失。名字是你与他人的区分,对你而言具有唯一性,其实就是世界对你的“定义”,其不自由便也来源于此。
《你的名字》中的那个女孩拼命要记住男孩的名字,在嘴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虽然当他穿越时空回来时还是忘记了,但名字于他或于她而言都是记忆,就像图像中的红丝带将两个人和两端时空系在一起。而“名字”便充当了记忆的附着点,同样在庄子看来也是“有所待”的。
由科幻小说改编的《降临》更是精彩,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外星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共时性”语言,这与地球人的 “历时性”语言不同,他们的语言因为不是线性的,故不受时间的约束,于是可以看得到过去和未来。掌握此种语言你就能穿越时空,同样也是在说“语言”带给人认识上的偏见。
语言本身是人们囿于己见,偏于一己之私而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
对语言作为工具的反思(修辞术,演说术,谈判术,诡辩术)
往往党派分立,地位名利之争,使人瞽聋心盲,不识真理。
不求名位,不受招安,不接受“体制化”,這才是庄子所言在当下意义的“逍遥游”吧。
4 总结:对“逍遥游”的理解
逍——即“消”,向于消解,将没必要的东西消解掉。
遥——引而远。让心灵离世俗远一点,不被世俗所拘,保持一定距离的审美 观照。
游——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一种“不役于物”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们今天学习庄子《逍遥游》也是启发我们要逐大而舍小,追求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我们要着眼于现实又不被现实所“拘”,懂得取舍,不刻意追求名利,追求心灵的自由,实现对物欲(外物)和情欲(自我)的超越。
教学反思
我之所以设计这堂课,是为改变学生的一种刻板认知:庄子思想玄妙不接地气,道家思想消极无为,逃避隐世。现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思考向抽象思维思考的转型期,如果只是由他们任意比附两个例子,发一点不痛不痒的评论,根本满足不了“语文核心素养”对思维发展的要求。至少通过这节课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一点抽象逻辑思维的美感,了解一下探索认知边界的乐趣,再或者对庄子的态度不再是“人云亦云”式的“敬而远之”,而是渐生出一点亲近之意。
“无功”,即强调心灵不为外物所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并非不为,只不过不以结果作为衡量其行为的主要依据。享受过程的快乐,这本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进取,不会将精力过多地放到自己无法把控的事上徒增烦恼。如今我们提倡“匠人精神”,其实真正要赞扬的是他们“全身心沉浸其中”的“心流”体验带来的精神满足,和由此而带来的沉静气质的笃定。只有自己因某件事获得了价值感,感受到了快乐,才有可能将这种快乐分享给他人。其实也就是通过剥离欲望幻象来找到自我的过程。把自己认识地越清,才更有可能趋近于真正意义的快乐。
最后,关于“无名”,可联系到“名实之辨”,反思语言与思维乃至存在之关系,从而上升到语言哲学甚至文化哲学层面的思考。这启发他们开始对我们早已“自动化”的东西进行审视,对于“此在”有更深的体悟。
这堂课因为内容上的关系,以我讲为主,旨在思维启蒙。在实际教授后,私以为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你分明看到了他们的眼中所闪烁的思维碰撞后的光芒,困惑之后若有所思又恍然大悟的兴奋,这本身就够了。当然,限于笔者水平有限,其中自以为是、含混不清处尚需时日沉淀思索。不足之处,还请海涵。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