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写作之言之有序
2019-10-21陈益林
陈益林
不少考生在考场作文得低分后,经常会以“我是乱写的啦,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来自嘲。这种信马由缰、猪八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写作态度和方法真正要不得。
造房子要有精密的设计图,架桥梁要有科学的施工图。同理,要写好一篇论述文,在动笔之前照样需要整体“设计”一下,段落秩序该怎样安排,材料运用该遵循什么顺序,段内语句怎样有机衔接,这些都需要先打好腹稿,做到无论是段落内部,还是全文架构都要言之有序。言之有序指的是论证的过程条理清晰,行文的顺序合乎逻辑。而要让论述文写作做到言之有序,以下事项务须关注。
一 合理的时空关系
在运用例证法时,有的考生行文太过随意,材料安排缺乏合理的时空顺序。举完一个中国现当代的事例,突然举一个中国古代的事例,然后又举一个外国的事例。这样的顺序就不太合理。如果事例兼涉古今中外,合理的列举顺序应该是先中国古代事例,再中国现当代事例,然后外国事例。如果是举不同年龄段的人事现象,如果不是特殊的需要,一般应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
例文: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2017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训仍在耳边。正是有字之书告诉了我们“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正是有字之书让我们体味出“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苦涩,有字之书塑造着最初的我们,正如加缪评卡夫卡,“他书中的每一页都强迫我去读它”,有字之书,有益之书的每一页也都“强迫”着我们去阅读。
年龄稍长,阅历增加,经历了若干人、若干事,无字之书的书页也渐渐增加,其中内容悲喜自知。无字之书,是阅历,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是人生路上经过的一个个路牌。它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开启一扇扇不同的门。我们自己牵着自己,跟着无字之书的指引。
这两段文字,第一段强调“少年之时”宜多读“有字之书”,第二段论述“年龄稍长”后多读“无字之书”之必要,顺序合理,眉目十分清爽。
二 严谨的逻辑关系
1.段内句序,有机组接
一段之内,不能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而应该认真想清楚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论述文的分析语段为例,何处提观点,何处阐释观点,何处列举材料,何处须作分析,何处要下结论,心中必须要有谱。有人为分析语段总结了这样一个行文格式:“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下面简要分析两段例文,供大家参考。
例文一:以“回报”为题
付出必有回报,不管付出的是心血、汗水抑或是冷漠甚至于恶意,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观点句)
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惡报。”这充分说明了只要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只不过不同的付出有不同的回报罢了。(阐释句)
如一个农民种地,把地翻得松松的,种上蔬菜,并勤施肥,除草灌水,那么他得到的一定是满地油绿绿的新鲜蔬菜;相反,如果一个农民对土地漠不关心,象征性地种上点菜,就不闻不问,那么他会收获些什么呢?可能除了杂草,就只能收获一两斤可怜的蔬菜吧。(材料句)
前者积极地付出心血、汗水,让土地和蔬菜得到应有的照料,那当然会让蔬菜长得好,相应的他所得到的回报就是油绿绿的新鲜蔬菜了,后者亦然。(因果分析句)
所以,付出你们的真诚、心血和汗水吧,那会让你们得到你们想得到的回报的。(结论句)
例文二:且以作品论英雄
(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观点句)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阐释句)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材料句)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分析句)
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结论句)
2.厘清因果,有的放矢
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在论述文写作中,要学会探究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清晰明辨何者为因,何者是果,是一因多果,还是一果多因。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行文安排就可以或由因探果,或由果溯因,章法清晰,层次井然,在事物因果关系的正确解剖中揭示出启迪意义。《对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思考》一文,首先披露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坠江恶性事故的惨烈结果,然后对事故的起因作了三个方面的分析:
①乘客刘某因错过站要求下车遭拒而情绪失控,大吵大闹甚至对司机大打出手;
②面对刘某的打骂,作为从事服务行业的司机冉某没有理智对待,好言相劝,而是采用了为安全行车所不允许的与女乘客对骂对打的方式;
③乘此辆车上的成年乘客,看到刘某与冉某用激烈的语言互骂甚至互殴,没有及时出面相劝,或者要求停车解决纠纷,抑或报警求救。
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万州公交车坠江案再一次警醒人们:当事乘客刘某为自己的蛮横无理付出生命的代价!冲动又缺乏灵活处置能力的司机冉某为自己的缺乏职业操守及不冷静行为买单!其他成年乘客也为自己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而买单。而车上的未成年人则无辜地为我们成年人的蛮横无理、冲动和麻木而殉葬。
文章由果溯因,分析出一果多因,分析周全,条理清晰,说服力强。
3.摆明正反,形成对比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论述之中,考生对自己所持的观点除了展开正面强调之外,还可以进行反面申述,对比鲜明,文脉清晰,在真假、美丑、善恶、正误的比较辨析中,让读者明事理,懂取舍。至于是先正后反,还是先反后正,视行文需要而定,没有一定之规。
例文:把选择未来的权利还给孩子
(作者:钟焦平。文章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16日)
现在多数家长,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在孩子高考志愿的选择上,部分或全部代行,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的选择,最重要的考量是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地位等。为孩子、为家庭,这些考量都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何况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适应。但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来看,如果今天多数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期待,要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要么听任父母替自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理想都处在缺席状态,满眼都是复杂、难以算计的利益取舍,这一定不是什么好事,一定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段文字首先从正面对家长替孩子选择高考志愿的普遍现象找出原因,表示理解,接着用“但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来看”一句转入反面假设,指出年轻人对未来的选择没有主见的危害性。行文层次清晰,分析探究合理。
4.透过现象,探寻本质
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到其表面,而要看到它的深层次结构、原因和实质。不少考生在论述文写作中十分喜歡运用例证法,但经常停留在现象的罗列层面上,最欠缺的就是对现象的分析研究,从而探寻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行文顺序上,举了例子之后,就应该接续揭示本质的分析探究句或段。只有例证而缺少分析思辨的论述文,一定不是说理深刻的文章。
恽代英的《怎样才是好人》一文,首先举出两类所谓的“好人”:
流俗的所谓好人,只是不杀人不放火。他虽然没有大的好处,但是谦慎和平,却很不惹人家嫌怨,人家亦找不出他的大错来。
学校所谓操行好的学生,更只是不犯校规,不麻烦惹事的学生。这样,教职员便自然要觉得他驯良而可爱了。
接着指出第二类“好人”是“行妾妇之道”式的“好人”,至于流俗所谓的“好人”,“正如孔子、孟子所说的乡愿”。最后明确指出真正的好人的三大标准:第一有操守;第二有作为;第三能为社会谋福利。
全文由现象列举,到实质分析,先破后立,行文思路十分明晰。
5.深研局部,兼顾整体
在处理牵涉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材料时,论述文的行文思路应该恪守由个体到集体、部门到国家这样的由小到大的写作顺序,或者由分点阐述到综合归纳,这样的结构安排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例文:初心不改,奔流到海
(2018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
97年前的这里,浩渺的烟波南湖之上,一群书生围坐在船中,未沉迷于眼前如诗如画的风景,却酝酿着一场改天换地的风雷。
57年前的这里,一个名叫义乌的火车小站停靠点上,在“鸡毛换糖”的此起彼伏声中,却孕育了日后一个叫物流的时代。
37年前的这里,瓯江之畔,一场大火烧醒了诸多皮鞋小作坊的业主,明白了市场规则下质量和契约究竟意味着什么。
17年前的这里,一个颜值不高的小个子,正忙活着他与“四十大盗”的梦想。
7年前的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悄然在百姓心里生根发芽,浸润着血脉的生生不息……
而这之江的水,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奔流不息!
山水烘托了人杰,人杰也烛亮了山水!一个人的坚持叫操守,一群人的坚持叫法则,若是再加上时间的演化和水土的滋养,便成了文化!
语段运用归纳法,由分到总提出“浙江精神”的精神实质,有理有据,思路清晰,顺序井然。
总而言之,论述文的写作要做到言之有序,不妨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着眼来安排段落层次,如果能有效地运用论述文的三种结构方式(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来经营文章结构思路,那就更增加了考场取胜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