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语文“范导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2019-10-21于伟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课堂

于伟军

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使课堂与生活密切相通,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范导式”的语文教学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结合真实的生活情景,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体味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让每一位学生都读懂文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爱语文,爱阅读,善表达,让祖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古今中外多种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和主张,对“范导式教学”的提出起到了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作用。

一、“范导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范导”的概念是从德国康德哲学和哈贝马斯沟通交往理论中借鉴而来的。德国的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教学理论,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够把学习科学本质与生活态度、科学的系统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谐地统一起来(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年)。

我國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率先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教育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孔子的这一思想作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一思想也得到了现代很多学者的认同,现代作家郑渊洁曾言:“教育不是管理,是示范和引导。”

“范导式教学”是对“范例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又秉持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师生互为主客体”的理念,着眼于培育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范导式教学”的内涵

1.“范导式教学”的界定

“范导式教学”是指习得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一方对另一方在民主平等下提供的,有助于对方在情感和情境、过程和方法、应用与创造等层面,给予有意义的示范或引导的一种思维程序或行为模式,是融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为一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主张。

2.“范”与“导”的关系

从教育学角度看,“范导式教学法”中的“范”既有示范、范例、情境创设的含义,又包含教学的基本规范要求之意。“范导式教学法”中的“导”既是指导又是引导,是以学生为本、尊重课堂生成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范”是“导”的基础与前提,“导”是“范”的灵魂与关键,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范”中有“导”,“导”中有“范”。

“范导”主要来自于外界提供的信息刺激,包括:言语(表述、示例、启发、评价、引导、阐述)、事物、动作、情景(需提供或创设出来)等,都属于表达范畴,有表达就有“范导”的生成。广义上老师和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形成,都是一种学习内化,属于自我“范导”。“范导”是一种互动,在互动协商或自我内化交流中,“范导”的功能始终存在,笔者用下面图示来进行直观阐述:

从图示中我们不难得知: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教学,都离不开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施教者、传教者、讲解员,呈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在用“范导式”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组织学习,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教师组织指导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观点,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发言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坚持或完善观点,并开展互动评价,无论肯定或否定,都对发言者有或示范或引导的作用,反之亦然。最终,参与互动者都能内化吸收、帮助他人,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合理化方案。

三、“范导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范导式”语文教学,旨在探索一种通过师生的不断建构,激发学生自省内化,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从而变知识为能力的学习范式和教学过程。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范导”的策略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要追求有意义的“范导”。

1.范导情感,引发兴趣

在学生的成长中,越来越显出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学生的热情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涨,都影响着学习的成效。因此,老师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态度。通过情感的“范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情感共鸣,这样也有利于师生间开展互动,建立互信、互敬、互学、互进的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位老师在讲授人教版课标本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枣核》一课时,她的“范导”可谓精妙:

上课前,教师拿了一棵枣树走进课堂,教室里很多学生都围了上去,纷纷问老师这是干什么用的,这是什么树。老师开玩笑似的笑笑说,你猜?你说会做什么用呢?并没有告知学生答案。

上课开始,老师故意卖了个关子,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问大家认不认识这是什么树,这个树有什么作用。学生的发言千奇百怪,但老师没有揭晓谜底,而是让学生阅读课文,再思考。

课堂上,老师还拿出了一颗枣核,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个小小的东西,有什么魅力?并让学生开展探究。

这个老师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整堂课围绕着枣核和枣树,教师时而“范导”,时而启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2.范导氛围,引导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张弛有度的高效学习活动。自由思维,相互间发生碰撞,在碰撞中生成开放、自由、多元的课堂氛围。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自主领悟,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随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如此,创新应用能力才能生成。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篇现代诗。诗歌教学向来是枯燥的,也是有难度的。但下面这位老师在课前预设上下了大功夫,看出了老师的用心。

那天,老师应该是刻意穿了一件黑色的中山装,下身穿了条深色的裤子。上课伊始,他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先引用了《最后一课》的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上课时穿的什么吗?

生:礼服。

师:他平时穿吗?

生1:不穿。

生2:因为是最后一课。

师:对,韩麦尔先生那天的一切都让我们感知到了他的内心,那么大家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男):给人感觉很严肃的样子。

生(女):从来没穿过这么中国风的衣服。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对,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面面相觑,露出难色……)

师:因为今天我們所学内容中的人物,是老师最敬重的,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生:哦……(恍然大悟)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

接下来,老师还是没有组织学习,而是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片段,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气氛庄严肃穆。看完视频,老师用沉重的声音问大家,这样的总理,能不令人想念吗?

这位老师这样的“范导”,顿时营造了课堂学习的氛围。

3.范导质疑、引导方向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思会思,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善于发现疑难问题或精妙之处。学生如果积极性不高,老师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老师也可以先示范,再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位老师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创设了真实性问题情境导入,让同学们说说下列句子中壮士的意思:

(1)这位壮士,一看就会武功,请问师从何人?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这位壮士,竟然举起了这个石狮子。

学生自主思考时,老师引导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查工具书,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中,当学生对第2句中壮士的含义不能很好地理解时,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巧妙地引到如何理解课题中“壮士”的含义和作用上来。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在老师的“范导”下围绕此问题展开学习互动,课堂精彩纷呈。

4.范导讨论,引导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确立发展性任务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他们的思维。

课堂是个互动的学习场,像上面案例中的老师,在临近结束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能不能把题目中的“壮士”改成“战士”或者“勇士”呢?请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小组意见。

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时而给予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交流中,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和多元评价。课堂呈现出动态、互动、生成、有意义协商的效果。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给予示范和引导,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语文课程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其多重功能和基础学科的意义,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如今,“一纲多本”的时代已经结束,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具有生长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多元性。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给予有效的“范导”。在“范导式”的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有效地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范导式教学的时间研究”,B-b/2018/02/155)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