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的三种境界

2019-10-21贾桂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弟子论语境界

贾桂强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背诵《论语》中有关“孝”的经典语句。

2.联系生活,结合历史,理性解读儒家的“孝”文化。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孝”文化。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觉,这是教学的起点。

2.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加深对“孝”文化的整体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新的时代,青年学子需要弘扬“孝”文化。

(《〈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第3版),2005年,该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初审,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属于国家规定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2006年以来,浙江在全省普通高中开设了这门课程)

【授课年级】高三年级上学期

【教學过程】

一、导入新课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人文底蕴深厚,涌现出了许多著名诗人,唐代大诗人孟郊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有一首《游子吟》,传唱了上千年。我们一起来温习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赞颂了一种母爱,是一种感恩之情,是孝的一种具体表现。“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我们了解“孝”文化,要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找起,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先秦诸子。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其代表著作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其中《论语》特别受后人推崇,被誉为“东方人的《圣经》”。梁启超先生说:“《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一起解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提倡的“孝”文化,进而加以弘扬。

二、什么是“孝”

《论语》一书,共出现“孝”字18次。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的篆体()是一个会意字。我们请两位同学描述一下这个字的结构:因为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下子作服侍状。《尔雅》中“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即奉养父母之义。

三、日常生活中的“孝”

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对“孝”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尽孝,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自由交流)

(这一环节,教师了解学生对“孝”的最初理解,这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要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不能以教师的水平为出发点)

四、“孝”的三种境界:孔子及其弟子心中的“孝”

刚才大家各自谈了自己理解的“孝”,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提倡的“孝”是什么呢?在《克己复礼》一课中有三处谈及“孝”。老师翻阅《论语》全书,将其他有关“孝”的材料汇集起来,又补充了《孝经》中的一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这些资料,谈谈孔子及其弟子心中的“孝”。共有16则,请任选一则,先读原文,然后谈自己的理解,并写下来。(自由交流)

(这一环节让学生细读文本,探求孔子及其弟子的“孝”文化)

对父母应当如何尽“孝”,仿用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说有三种境界,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概括出哪三种境界,并推举一人发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1.孝之始:养身

对父母的“孝”,最低境界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正如,孔子弟子所说: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事国君,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可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在一般人理解的孝,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行了。但这是不够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家里养只狗、养匹马,也能喂得很好,让它吃饱;如果对父母没有“敬”,何以别乎?没有敬,你对父母的赡养和你养一只狗、一匹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只讲赡养,现在可能有些人对于自己的宠物狗比父母还要好。如果没有对父母的“敬”,那又怎样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敬,不只是能够赡养。

2.孝之中:养心

对父母的“孝”,第二个境界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心情愉快。正如,孔子弟子所说: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有事情,年轻人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色难,就是要能够保持一个非常好的脸色。不只是有事儿女做,有好吃的给父母,而是始终保持好的脸色。父母卧病在床,不管多么麻烦,多么辛苦,儿女在侍奉的时候都要保持和颜悦色。

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态度、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尊敬。

3.孝之终:养志

对父母的“孝”,最高的境界是能够继承父志和成就一番事业。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用了《孝经》中的话:“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可以说这是司马迁忍辱苟活撰写《史记》的主要动力,也是他继承父亲遗志的体现,是大孝的表现。司马迁可以说是一位奇男子,一位大孝子。而陆游的《示儿诗》中,诗人希望他的后人一定要实现国家的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充满爱国热情的父志,是完全应该继承的。

作为高中生,对父母尽孝,不只是在物质上回报父母,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父母,多与他们沟通,完成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儿女事业上有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就会给父母带来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板书】“孝”的三种境界

(1)养身(衣食住行)

(2)养心(和气敬爱)

(3)养志(建功立业)

4.质疑解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书要读进去,还要能够跳出来。同学们在阅读孔子及其弟子谈“孝”的言论后,有什么困惑呢?可以来谈一谈。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rǎng)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党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们乡党的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中間了。”

五、践行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1.自春秋战国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推崇孝道,历朝都有选拔孝子做官的惯例。汉代有“举孝廉”,就是推举孝子和廉吏当官;唐代设有“孝悌力田科”;清代设有“孝廉方正科”。

2.元代郭居敬编录了《二十四孝》。它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行为行孝的故事汇集而成,是中国古代弘扬儒家“孝”文化的通俗读物。课前已经让大家选取其中一则写下自己的体会,下面请同学进行交流,与大家分享。(5人)

(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践行传统“孝”文化)

六、总结

有人将“孝”看成是封建主义的内容,这是不恰当的。对家人的爱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是任何社会都要提倡的。

浙江不单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文化大省,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建设。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联合在全省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浙江好人榜”评选活动,其中有一项是“孝老爱亲”奖项,这是对“孝”文化的大力提倡。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但要对陌生人友善,更要对我们的亲人父母友善,懂得“克己”,懂得“事之以礼”!

【问题探究】

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2012年,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单位制定了新的“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这二十四条标准,谈谈你的看法,并写在随笔本上。

猜你喜欢

弟子论语境界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如何读懂《论语》?
品“境界”
慎独的境界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人师”的境界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