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中的“虚实世界”

2019-10-21冯慧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虚构习作想象

冯慧萍

拖着邋遢的草鞋,敲着木鱼从山下走过,那山间过往的厉风里,传递出的是隐约可听得的几句吟唱:“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世间的诸多真谛凝练成几字,言不尽世间千万事。毋庸置疑,曹雪芹融入自身经历,写就的鸿篇巨著《红楼梦》,已然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

艺术的创作,虚构中的自由泼洒,往往建立在真实的、深层的、深刻的生活基础之上。巴金创作《家》《春》《秋》,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都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这里不得不提及文学家在创作中会涉及的“虚构”艺术。它恰恰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是虚构的真实,更典型、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出生活中提炼出的某些本质和规律。鲁迅先生说过:“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提及: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所以,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时,就应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指导。

一、引入思辨,做透“实”的一面

万事万物都有其另一面,浓的一面是淡,详的一面是略,谈不上一定是对立,但至少是不同的。“虚”的另一面,正是我们看似平淡却不断涌现创作灵感的生活。

生活及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景都可以成为观察对象,然后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思考,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所以说,观察绝不能停留在无质量的表象上,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在习作训练中,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又提及:设置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因此,在练习书面表达时,还应注重思辨性写作,力求做到讲究逻辑层次,理性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关注生活、体现思辨已是诸多大学自主招生的趋势。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狮吼功”。2018年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题目:世界上有众多的门,自然之门,如山门、柴门;社会之门,如家门、寒门;人文之门,如师门、佛门;政治之门,如玄武门之变(中国唐朝)、水门事件(美国尼克松事件)……与门有关的事物可谓不胜枚举。请在题目中含有“门”这一意象写一篇作文,题材和体裁不限,不超过4000字。

可见,一个只拥有高分,只会学习的学生,并不为名校所青睐。

名著指导教学《西游记》中,笔者扣住知识点“教会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进行主问设计:“如何看待《西游记》中存在的矛盾对立因素”,并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拓展思考广度,体现思考深度。学生在课堂上,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察,对《西游记》中“个体自身内在的对立矛盾”“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立矛盾”“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立矛盾”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力的佐证,进而转变成习作文字呈现出来。比如:唐僧的“无情”和悟空的“有义”,黄岭怪为夫的“怜惜”和公主为妻的“叛逃”,唐僧自身理念上的“动摇”与“坚定”,等等。

引入思辨,做透“虚”的另一面——“实”,把朴素的生活写出哲思味,让简单的观察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的习作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

二、合理想象,不入“假”的泥淖潭

新《课标》针对作文提出要求:“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两条都提及了合理想象的重要性。

“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惮机;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拾起来,无非诗料。”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要符合生活逻辑,有依据,有目的,有新意。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写道:“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样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赋予了诗歌绮丽的美感,也赋予了作者面对现实黑暗与内心苦闷时情感宣泄的通道,使读者与文字、作者之间建立起联系。

从文学家的创作走向学生的写作,我们发现,学生由于缺少扎根的生活沃土,创作中所谓的“虚构”就转变成了“虚假”。例如:“清晨,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正在冒着寒风清扫垃圾,我看见了,于心不忍,立刻加入其中,环卫工人激动地说:“谢谢你,孩子。”又如:“面对一对小夫妻闹矛盾,爷爷对他们说了一段话:‘……于是,劝和成功。顿时,全场的人掌声雷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都显示出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创写出的作品“虚假成风”。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脱离现实生活,凭空捏造出的事件,往往只会引来众人的一致否定。

培養一个人怎样写作,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为了得高分而肆意编造,这不是“虚构”,而是“虚假”,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

“虚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我们公认的权威史书《史记》,其中也有虚构的成分。司马迁不可能穿越至秦末,因此,《鸿门宴》中人物的举止等,都是司马迁根据相关史料加以补充想象虚构出来的。学生习作时,可不必拘泥于亲身经历,毕竟生活是平淡的,自己的阅历又有限,有时适当地展开想象、虚构故事来反映生活的真实,同样也可以使我们的习作变得生动。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很多高分作文都是大胆想象,编写故事,可谓精彩纷呈。可以说,虚构对初高中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关键点就在于合理的想象、恰当的虚构。

教学丁立梅《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第九辑时,我让学生认识第九辑中乐曲演奏涉及的器乐:箫、古筝、琵琶、钢琴、陶笛、马头琴、埙、手风琴等。然后,从这些文章中分别找一个词语来概括曲目音质。在明确不同乐器演奏的音质有何不同之后,引导学生由外在感知进入内心体验,走进文本,看丁立梅又是如何将这些声音写得具体生动的。最后明确技法:合理的联想、想象以及动用感官。即让学生清楚,在写作中,扎根于生活,用好想象联想,可以做到“虚”而不假。以下便是学生听《梁祝》后展开的创写:

学生一:最爱的还是古筝,这种乐器真是特别,轻轻一拨,就觉一淙淙清泉流入心中,滋润心田。乐曲奏响,跌入曲中,古筝的清丽婉转,我仿佛置身于茫茫花海中,一丝清香,染透燥热的灵魂。四周自是蝴蝶飞舞,又似在重门深掩的大院,见一女子倚门远眺,眉间是斩不断的思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能等到心上人归来吗?……

学生二:筝声悠扬,拨弦的节奏加快,乐曲突然激荡,如平静水面涌起的波涛,揉弦是古筝独有的高雅音色,排山倒海的崩溃后,是宁静。她发丝蓬乱,却神色安详,喃喃着,在彷徨迷茫中寻找归宿,默然眼眉一亮,嫣笑,巧足轻跃,入墓。琴声在那一刻达到了高潮。绵延婉转,如怨如诉,似排山倒海般袭来,又在下一刻,回到平静。唏嘘之际,不免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到惋惜。忽起波澜,花瓣飞舞,双蝶夹飞,相随相伴,轻扇蝶翼,于天际而去。曲子到这里,结束了,余音回荡,愣怔不已。

学生三:我远远的听着古筝,正如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在风中,在月下,轻轻的,动人心弦。那素日珍藏的情感,和着清风,明月,时叮当,时消散。大婚当前,又是谁把情丝一根根缠绕在弦上?内心惆怅,忆昔日,清风明月,谈笑言欢,逃,不逃,走,不走。矛盾的内心,如一根丝线缠绕而成,好像一不小心,一生就没了意义。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打开思路,从而产生灵感佳构。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简单联想:沿着联想的一个方向延伸思考;更应重视复合联想:在一篇文章中兼顾联想的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围绕一个话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

三、多样组建,追求“美”的主流向

一个题目,一堆看似细致实则支离破碎的所谓分析,一套固有不变的训练模式,此外,无他。这就是传统教学封闭系统的弊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拓展、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不预先设定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习作教学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开放接纳生成始料未及的体验,让语文的外延真正成为生活的外延,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鲁迅任性地将人体解剖图的血管改动了一下,理由是觉得那样很美。可是,老师藤野先生却严肃地提出要鲁迅改正过来,必须照着原图一笔一划地临摹,因为医学、科学讲究严谨,讲究遵照事实。而写作、绘画是可以依照自己的内心所想,进行艺术加工的。字与字的组合,形成灵动的短文;短文与短文的组合,形成动人心扉的篇章。一篇好的文章,在艺术手法上,往往不受形式的拘束。李白创作《蜀道难》时,在情感宣泄处,突破了诗歌固有的格式限制,任由情感在应文而出的“虚构”情节间流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先虚后实,先实后虚,虚实穿插,突破实际画面,调动读者想象,浓化艺术氛围。“虚”“实”二者有机组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而大大拓展了作品的表达空间。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中就极好地采用了虚实穿插的手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于“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于“虚”。“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于“实”。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穿插推进,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教学丁立梅的《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第三辑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目录,发现这一辑所选用的篇章都涉及一定的花,例如“木蔷薇”“虞美人”“茉莉花”“栀子花”“凌霄花”“槐花”……那么,這些花在文中又是如何被绘就生动形象的呢?笔者按照以下步骤推进:(1)“猜一下”,结合文字猜一下花名;(2)“赏一下”,教师示范,教会赏析手法,质疑式、联想式、仿写式;(3)“引一下”,结合美文,弄懂引用在其间的作用;(4)“理一下”,绘就行文结构图,明白“虚实”在行文中是如何有机结合的;(5)“点一下”,划出哲思句,说出自己对其独有的感受。

带领学生走进“虚实结合的作文世界”,把写作融入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抒写自我心声的主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文、享受作文。行走在虚实之间,相信,你的文章会轻灵而深邃……

猜你喜欢

虚构习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虚构的犹太民族?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