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培他滨用于老年患者晚期转移性结肠癌维持性化疗的疗效

2019-10-21胡薛莉章县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卡培氟尿嘧啶毒性

胡薛莉, 丁 洁, 章县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国内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超过一半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1]。研究[2]表明, 65 岁以上老年患者在结直肠癌发病人群中占70%以上。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氟尿嘧啶联合伊立替康或铂类药物的化疗方案,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也不断增加。多项研究[3-5]表明,采用标准一线治疗后获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维持治疗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 但尚无充分证据证明维持治疗能延长总生存期(OS)。本研究对60 例老年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晚期结肠癌患者112例,均在完成4个FOLFOX4/XELOX方案后评价为稳定期(SD)及以上。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71.5±5.62)岁; 对照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60~84岁,平均(70.5±1.5)岁。

入选标准: ① 经组织学证实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转移灶不能手术切除,一线化疗后评估为SD及以上; ②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2分,患者预期生命大于3个月; ③ 化疗前1周内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符合本次化疗标准; ④ 患者心肺功能基本正常; ⑤ 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

排除标准: ① 有化疗禁忌证的患者; ② 有活动性感染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不适合化疗者。所有患者均来院复查或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统计所有患者PFS和OS。PFS定义为维持性化疗开始至患者肿瘤进展或死亡的时间。OS定义为一线化疗结束至患者死亡或随访截止日的时间。

1.2 化疗方法

治疗组56例患者均采用卡培他滨(上海罗氏公司生产)单药化疗,口服每日 850 mg/m2, 每日2次,餐后30 min分早晚2次口服,服药 14 d后休息7 d为1周期,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每3周为1个周期, 2个周期复查CT评价疗效。如果病灶缩小或稳定继续化疗,疗程直至病情进展。如有白细胞或血小板下降,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白介素-11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只定期随访。

1.3 疗效评价

近期疗效按照RECIST评价标准进行评价[6], 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SD、进展(PD), 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总例数×100%。不良反应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CTC)4.0版[7]的分级标准分为Ⅰ~Ⅳ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组患者均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其中CR 0例、PR 0例、SD 26例、PD 30例,总有效率为0, 总疾病控制率为46.4%。对照组CR 0例、PR 0例、SD 15例、PD 41例,总有效率为0, 总疾病控制率为26.7%。

2.2 远期疗效

所有患者均采用电话随访,无失访病例。治疗组PFS为5.5个月,对照组为3.6个月,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OS为18.9个月,对照组为7.8个月,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毒性反应

本研究中无治疗相关死亡患者。治疗组中因毒性反应不能耐受而放弃化疗者8例,其中手足综合征3例,乏力3例,呕吐2例,主要不良反应为以纳差、乏力、手足综合征、粒细胞减少、呕吐较为明显,以Ⅰ~Ⅱ级为主。乏力Ⅰ~Ⅱ级发生率58.9%(33/56), Ⅲ级发生率为5.4%(3/56); 粒细胞减少Ⅰ~Ⅱ级发生率分别为44.6%(25/56); 手足综合征Ⅰ~Ⅱ级发生率17.8%(10/56), Ⅲ级发生率为5.4%(3/56); 恶性、呕吐Ⅰ~Ⅱ级发生率发生率为17.8%(10/56); 肝功能损害Ⅰ~Ⅱ级的发生率为8.9%(5/56)。患者予以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对症治疗后缓解。见表1。

表1 治疗组毒性反应情况 例

3 讨 论

目前,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案是基于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联合方案(FOLFOX/XELOX)或氟尿嘧啶与伊立替康联合方案(FOLFIRI)[8]。随着患者OS的延长,持续治疗使其暴露于化疗药物中的时间相应延长,毒副作用也会持续累加,最终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9]。在OPTIMOX2研究[10]中,采用FOLFOX方案诱导化疗后,结果提示维持治疗组的PFS及OS均优于停药对照组。

卡培他滨是新型氟尿嘧啶类药物,能够以原药形式在胃肠道内被吸收,到达肿瘤组织后代谢为5-Fu, 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11-13], 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破坏作用,具有独特的肿瘤内选择性激活途径,对肿瘤细胞毒性作用较强,而对正常细胞及组织影响较小。对于能够在5-Fu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中获益的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待病情缓解稳定再给予单药维持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的PFS[14-17], 减轻药物毒性,提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晚期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可选择的有效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PFS及OS均长于对照组,说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研究中患者总体耐受较好,不良反应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常见不良反应有纳差、乏力、手足综合征、粒细胞减少、呕吐等,但其毒副作用大部分可耐受,极少影响治疗。因此,对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以氟尿嘧啶类为主的联合化疗后再采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耐受性及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卡培氟尿嘧啶毒性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
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对氟尿嘧啶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和无病生存的影响
仙茅多糖对氟尿嘧啶增效减毒作用
N1或N3-单取代炔丙基或烯丙基-5-氟尿嘧啶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