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Life开放同行评审模式研究

2019-10-21刘丽萍刘春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审稿人稿件意见

■刘丽萍 刘春丽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路77号 110122

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和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国际学术期刊普遍遵循的论文评审程序。同行评审的类型主要有3种:(1)单盲评审,即作者信息向评审者公开,评审者信息匿名;(2)双盲评审,即作者信息不向评审者公开,评审者信息也不向作者公开;(3)开放评审,即作者、评审者信息以及评审记录均向读者公开。单盲评审是目前我国期刊采取的主要评审方式。随着开放科学、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学术交流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同行评审的弱势凸显,逐渐遭到学术界的质疑。国际期刊的数次撤稿事件,直接指向撤稿论文的同行评审问题[1]。

开放同行评审是国外期刊出版机构近年来提出的用于弥补传统同行评审不足的一种新方式。开放同行评审与传统同行评审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开放”二字,开放同行评审的开放内容主要包括审稿人身份的开放、评审结果的开放和评审过程的开放。开放同行评审一般被认为可有效提高论文评审质量、避免同行评审造假行为,将审稿人姓名公开也可以很好地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现象。此外,将审稿意见公开,一方面可将审稿人智力劳动成果传播出去,这是促进学术交流的一种方式[2];另一方面也是对审稿人审稿贡献的认可,有助于提高同行评审意愿。

近年来,国外学者不断探索和创新开放同行评审模式。2018年6月26日,eLife的执行董事Mark Patterson和主编Randy Schekman发表了一篇社论,提出要试行一种新的论文同行评审方式,eLife将在借鉴标准的开放同行评审模式基础上,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协同驱动关系进行调整[3-4]。但目前国外对eLife评审模式的研究较少。Giordan等[5]分析了eLife在同行评审中将编辑作为评审员的新方法的成效,发现编辑作为评审员可以缩短评审时间。Schekman等[6]在eLife创刊1年后报道了eLife的审稿流程以及发展前景。2018年,Patterson等[7]报道了eLife在审稿人队伍建设中正招募、培养和发展早期职业审稿人。国内学者对eLife的关注也很少,程磊等[8]在2015年介绍了eLife的概况、运营情况、稿件处理流程以及其学术质量;同年,楼剑锋[9]也详细介绍了eLife的知识传播流程及各个阶段的细则,分析了eLife的知识传播模式的优点及启示。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eLife的新同行评审模式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预分析eLife的开放同行评审的模式、特点和不足,希望能为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同行评审模式提供借鉴。

1 eLife开放同行评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不同

eLife是2011年创办的非营利性开放获取期刊,该刊的启动由美国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和英国的Wellcome Trust基金会共同资助。eLife旨在收录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打造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顶级期刊[10]。eLife的主编是诺贝尔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细胞生物学家Randy Schekman,编辑团队其余人员都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包括国际杰出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院士等[11]。eLife不强调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性,认为文章质量的优劣并不应取决于期刊,而是取决于文章本身。eLife力图使出版的每一篇论文都是经过专家共同商讨决议的优质论文。

eLife采取开放同行评审模式,但eLife的开放同行评审模式与大多数期刊有很大不同。eLife试行的论文评审新模式预计以300份投稿论文作为实验对象。这种评审方式将改变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将是论文是否发表的决策人。评审流程见图1[12-14]。第一步是初审,由eLife的高级编辑和一名或者多名其他编辑对作者提交的稿件进行协商评估,挑选出质量高且有研究意义的论文,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天时间[6],选出约1/3的投稿论文进入下一步审稿流程。被拒稿件的作者如果有不同见解,可以提起“申诉”请求。第二步是同行评审,先将稿件送交外审专家进行评审,外审完成后,编辑将召集外审人员就稿件内容和评审意见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份决定函,决定函中包括需要作者回答的问题以及修改建议,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8天[6]。第三步是终审,作者如果同意决定函的建议,按照要求修改即可发表。如果作者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反驳,或者撤稿,也就是说作者是决定论文是否发表的决策者。第四步是出版,作者提交修订稿后,编辑(如有必要可与审稿人沟通)评估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应质量,在文章发表时,将编辑的评估意见、审稿意见、决定函和作者回复也随文章一同公布,这个过程大约需要6周[6]。

图1 eLife同行评审流程

传统同行评审的一般流程(图2)是:首先,编辑接收稿件,初步判断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期刊出版要求;其次,编辑将经过初步筛选的稿件分别送交给至少两名相关领域的外审专家进行评审;再次,编辑负责整理外审专家意见,作出拒稿或者修改的决定;最后,作者按照外审专家和编辑的意见修改稿件,修改后再由编辑反馈给外审专家再次评审,进行多轮反复修订,最终出版。

传统期刊同行评审流程和elife开放同行评审流程在不同环节中的差异见表1。

表1 传统期刊同行评审流程和eLife同行评审流程的区别

图2 传统同行评审流程

2 eLife开放同行评审模式的特点分析

eLife采用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协同驱动的开放审稿模式,这种审稿模式重新定位了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职能,使开放同行评审变得更加透明,从而提高了开放同行评审的效率,也对论文质量的改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1 审稿人角色和重心的转变

在传统同行评审实践中,审稿人的作用已经演变成帮助编辑决定论文是否适合期刊发表。但同行评审的真正价值应该是通过评审,向作者提供反馈意见,以便在出版前改进稿件。eLife初审相对严格,由一名高级编辑和几名其他编辑共同协商评估稿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初审的稿件如果在外审过程中没有发现大的问题都可以发表。也就是说,初审就决定了稿件的去留,审稿人不再是文章是否发表的决策者,这样审稿人就会将重心全部放在完善论文上,而不必在乎作者是谁、评论是否会影响论文发表等问题[9]。

2.2 编辑和评审专家协商式审稿

eLife在同行评审阶段采取的是编辑和评审专家协商式审稿。洛克菲勒大学神经学家Leslie Vosshall曾说过:接收到3份完全不同的评审意见是科学出版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15]。eLife进入同行评审的稿件通常由1名审稿编辑和2名审稿人负责,3人分别给出审稿意见,上传至系统,然后由审稿编辑发出帖子,与审稿专家就评审意见进行沟通,最后由审稿编辑综合意见,给出修改或者拒稿的决定函,决定函整合了3人的意见,并罗列出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同评审员之间的冲突,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又可以避免呈现给作者一些不合理的修改要求。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Davis Ng曾是eLife的评审员,后来成为eLife的编辑,他回忆说,eLife的在线同行评审讨论形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审稿人之间的讨论比静态书面评审更有意义,使他收获更多[15]。eLife开展审稿人之间讨论的目的是对论文做出必要的一致的修订说明,进而更好地指导作者提高论文质量。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评审员认为协商式审稿对作者来说很有意义,89%的评审员认为评审者之间的协商可以使结果更趋于公平[16]。同时,多数评审员认为协商式评审可以给每位审稿人一个公平的贡献机会。审稿人之间的协商式审稿能够很好地促进评审者间的建设性对话,以提升论文质量为中心,创造出更加和谐和透明的科学评价氛围。

2.3 作者控制出版

在整个同行评审过程中,eLife都赋予作者参与权与决定权。在初审阶段,如果作者对编辑的拒稿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编辑团队将根据论文及陈述理由进行重新审议[17]。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eLife同行评审与传统同行评审最大的区别是在论文修订之后谁可以决定论文的去留。传统同行评审是作者根据审稿专家意见修订稿件,然后编辑重新进行审查,编辑有权决定论文是否可以发表。而eLife同行评审则不同,当作者接收到审稿意见后,如果作者觉得修改意见合理,他可以按照修改意见修改论文,修订后即可发表。如果作者觉得修改意见有不妥之处,他可以提出异议或者撤稿。也就是说,在最后的关键环节,文章发表与否由作者决定。

2.4 协同驱动形式透明

eLife采取开放式同行评审,即在文章出版时将审稿意见、决定函和作者回复也一并公布,为那些希望使用或评估这项研究的人提供更多参考信息。为了促进知识更快地传播,eLife鼓励作者使用预印本平台发布提交之前或提交之后的论文版本,常用的预印本平台有BioRxiv或Authorea等。eLife提供勺子保护(Scoop Protection)政策,如果稿件在审稿过程中,有其他研究者发表了类似的研究结果,这并不会影响论文的评审和收录。同样,如果在投稿之前作者先将论文提交给预印本服务器系统,或者预印本服务器系统中有相似论文,这都不会成为eLife拒稿的理由[18]。

2.5 提高出版效率

eLife试行的新型论文同行评审模式可以有效消除同行评审过程中不必要的延迟,提高出版效率[19]。eLife初审程序严格,通常由高级编辑进行初筛,通过的稿件再由高级编辑和评审编辑共同协商是否进行同行评审,也就是说eLife的初审耗费了几乎和同行评审同等的精力,这样,通过初审的稿件的录用率就非常高;同时,对于录用率很低的稿件而言,其作者可以在最短时间接到退稿通知。此外,eLife编辑和审稿人在对论文作出决定之前须进行协商,最终形成一份明确的修改意见,作者的修订稿不必返回给评审者,而是由编辑直接进行复审,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论文的出版时间。

2.6 多角度控制论文质量

eLife的同行评审方式能有效帮助作者提高论文质量。首先,eLife的编辑团队人员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在初审阶段较为精确地筛选稿件;其次,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协商式评审,可以制定出更好的论文修改建议;再次,在论文发表的同时,eLife将评审意见、决定函及作者回复一同发表,这种开放方式将督促作者和评审人更好地完善论文内容;最后,eLife与Biology Open、BMC、EMBO、PLoS等建立了评审信息共享化合作系统,对于没有通过eLife同行评审的论文,作者可以申请在论文处标明eLife评审轨迹,为其他刊编辑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论文出版与审查效率[12]。eLife提倡期刊不是文章质量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对论文进行批判、透明评价的场所。

3 eLife开放同行评审模式存在的不足

eLife的开放同行评审模式是一个崭新的尝试,虽然在一些方面体现了相较传统同行评审模式的优势,但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同行评审员之间的讨论形式单一

eLife的评审程序首先是高级编辑筛选稿件,再指派一名审稿编辑负责同行评审程序。与传统同行评审类似,审稿编辑邀请2位(也可以更多)同行评审员对稿件进行评审,当审稿编辑和2位同行评审员对稿件的评审结束后,由审稿编辑牵头,开展同行评审员之间的讨论,针对论文内容、评审员间的不同意见进行协商,必要时高级编辑可以进行协调,目的是给作者一份意见一致的不超过5条的修改意见。但目前eLife的讨论方式是博客跟帖讨论[6,8],有时候帖子条数可能超过30多条。这种方式难以集中所有的评审者在同一时刻展开讨论,不利于更好地完善修改意见,也会相对拉长审稿时间。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讨论,如视频会议、线上集中讨论等。即时互动更能促进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更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升。

3.2 eLife的发展前景仍是作者关心的问题

eLife对论文质量的控制非常严格,旨在出版与Cell、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水平相当的学术论文。eLife有3大机构作后盾,就目前发展来看,资金问题无须担心。该刊自2012年创刊到2016年都不收取作者任何费用,而且开放获取,但从2017年1月起,eLife开始向作者收取版面费[20]。eLife不重视影响因子,旨在从论文内容层面提高论文质量。但是就目前国际形式来看,影响因子仍是评估论文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多数投稿者仍很重视影响因子的数值。eLife2013年的影响因子是8.519,2014年达到最高值9.322,2015—2017年略有下降,分别是8.282、7.725、7.616,这一下降趋势可能成为读者不敢尝试投稿的一个因素[21-22]。eLife被很多学者视为“潜力股”,也有人对其前景持观望态度,毕竟“快速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理念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这种大胆尝试的最终效果仍需时间检验。

4 对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借鉴

eLife试行的开放同行评审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否持续进行并发展成常态模式仍需实践的检验,但就其运行模式来看,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4.1 探索开放式同行评审

传统的单盲同行评审劣势日益突出,同行评审造假、评审人报复性评审或敷衍评审等现象屡禁不止,专家同行评审与编辑决策之间联系紧密且不透明,严重限制了科学出版和学术创作的进程。开放同行评审是国内外学术界大力提倡的评审模式,可有效避免盲审的弊端。eLife采取的是一种更具探索性的开放同行评审,将同行评审者姓名、审稿意见、决定函和作者回复随文章一同发表。评审结果的开放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为其他学者的学术写作提供参考与指导。在开放科学的大环境下,开放式同行评审是主流趋势,我国科技期刊应逐渐转变同行评审方式,进行开放同行评审的尝试。任何一种形式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过渡过程,我们也可以先从“允许开放”做起,在作者和评审者同意的前提下开放审稿者身份或者审稿意见,当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或到一定阶段,再实施全面开放。

4.2 建立基于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协同驱动的同行评审机制

论文是经过研究者缜密研究和创作的成果,期刊理应给予作者信任与认可,而现实中却是将论文的决定权交给了编辑,这就使对科研人员的信任遭到破坏。如果编辑在初审中进行质量把关后,信任研究者,同意让研究者决定何时发表这项成果,将会使同行评审更专注于提高论文质量。eLife采取的新型论文评审方式给予作者很大的自主权,包括对评审意见的客观回应,以及对拒稿的“申诉”权利。

建立基于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协同驱动的同行评审机制,即编辑负责筛选稿件,评审专家负责优化稿件,作者修改稿件及决定稿件发表与否,他们分工明确又相互协调。将出版决策从编辑移交给作者,取消了从期刊名称角度来判定论文质量的评价方式,作者会自觉地产出高质量的论文,以减轻出版后评估带来的舆论压力。同时,同行评审员也没有了决定论文是否出版的压力,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完善论文内容上,而不是向编辑提供有关期刊适用性的建议。此外,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协同驱动的同行评审会大幅度缩短发布时间,提高效率。

4.3 增强审稿人的互动,承认审稿人的贡献

eLife采取协商式审稿,编辑和评审人协商制定论文的修改建议,这个修改建议是编辑和审稿人共同讨论的智慧结晶,能够很好地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目前,我国多数期刊采用的还是相互独立的外审程序,我们可以借鉴eLife的审稿模式,通过发帖、在线视频、在线即时互动等形式搭建审稿人间的沟通桥梁,最终形成有建设性意义的论文决定函。

此外,eLife也很注重对审稿人贡献的认可。Publons是目前国际普遍认可的审稿人信息公证平台,Publons通过与出版机构和编辑合作,记录和认证审稿人的审稿活动[23]。eLife是Publons的合作伙伴之一,通过Publons平台记录审稿人的工作,既是对审稿人的尊重,也可以督促审稿人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审论文。Publons记录的审稿历程可以为审稿人求学、职称晋升或者找工作增加筹码。我国出版机构也应加强与Publons的合作,鼓励评审人员加入Publons平台,或者建立一个完善的审稿人激励制度,对审稿工作给予认可,承认审稿人的贡献是解决当前同行评议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4.4 建立出版前和出版后相结合的评审体系[24]

论文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出版前的同行评审来判定,论文发表后的被引用情况以及大众评议也是论文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长效的评审机制是保证期刊吸引高质量论文的前提。eLife旨在出版顶级水平的学术论文,又希望缩短审稿时间,这种既能做到高效又能做到优质的设想实施起来当然具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论文的长期评估机制在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增加论文出版后评审环节。论文出版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的终止,而恰恰相反,论文出版只是科学评估的第一步,后续论文产生的长期影响才是考证论文质量的关键。笔者建议,对出版后的文章设定一个后期评审期,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评论,包括期刊网站上的评论区、文章发表后的专用评论渠道、社交媒体,以及论文引用等[25-27],后期评审结束后根据大众评议对论文做出是否修订的决定。出版后同行评审能够得到更多的意见与反馈,能够校验论文和完善论文。我国期刊应尝试建立发表前评审和发表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论文发表后评审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考量和讨论科学问题,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的进步。

5 结语

本研究以eLife试行的开放同行评审试验为切入点,介绍了eLife开放同行评审流程,并与传统同行评审模式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了eLife开放同行评审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对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借鉴。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eLife官网尚未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报道,在试验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困难,其开放同行评审成效仍不明确;(2)eLife的此次试验仍有很多细节问题须完善,如作者修改环节的耗时情况、最终的论文接收率、接收论文的质量等问题[28]。笔者将持续关注eLife官网报道,及时跟进和完善本研究结果。

开放同行评审模式能够提升论文质量,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概率;可以有效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能够创造学术对话,促进知识交流。同时,开放同行评审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失去不愿实名的审稿人、存在违心的评论、作者违心修改等问题。但国外学者仍大力提倡开放同行评审,并大胆展开实践。长远来看,开放同行评审模式将是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期刊论文遴选的最佳方式。而开放同行评审的实施仍需一定的前提,除资金和平台建设外,还包括评审者和作者同意开放的意愿、编辑在开放同行评审中的角色问题以及开放同行评审中评审者和作者的利益冲突规避问题等。我国应酌情采取适宜的同行评审方式,学习国外最新研究经验,进行小规模尝试,待时机成熟后,根据具体情况对开放同行评审模式给予推广和评价。

猜你喜欢

审稿人稿件意见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