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列车上的回忆
2019-10-20刘雨菲
刘雨菲
去新疆旅行,是我多年的愿望。
今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虽然在郑州上车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但我还是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奇怪的是,伯伯也没有睡觉,一直望着窗外发呆。我调皮地伸手在他眼前晃了几下,“伯伯!发什么呆呢!”
伯伯微笑着说,他想起了以前的事。他第一次去新疆是1977年,距今已经有40多年了。
伯伯当年是测绘兵,走南闯北,为祖国的测绘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知道他心里肯定装着许多故事,便缠着他讲一讲。
那一年,伯伯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上级下达的测量任务,目标区域是新疆某地。3月下旬的一个夜晚,部队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列车一路上走走停停,停车的间隙,如果能赶上饭点儿,战士们就下车吃口热饭。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车上啃几口干粮,喝几口凉开水。长途乘车很无聊,有的人扒着门缝欣赏沿途风光,有的人躺在地铺上闭目养神,有的人看看报纸,写写家书……经过近半个月的颠簸,火车终于到达了离目的地最近的火车站——大河沿火车站。
下了火车,还需要转乘卡车。山路险峻,卡车颠簸得厉害。人在车上会被一下子颠起来,头撞到车顶,发出“咚”的一声,落下来,一屁股能把车座上的弹簧压到极限。有些地段,卡车前挡泥板随着颠簸剧烈摇晃,如小鸟欲飞的翅膀。山风猛烈,不时发出鬼哭狼嚎之声,让人毛骨悚然。一路上,伯伯不断见到出了事故被废弃的车辆,更觉惊悚。翻过大山,前面就是茫茫的戈壁。卡车疾驶如同水中行舟,荡起的沙尘落在战士们的身上,越来越厚,慢慢把他们变成了一座座沙雕。
伯伯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是4月天了。那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而且经常有沙尘暴,对战士们是极大的考验。伯伯说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工作中突然发现西北方向尘沙飞扬,于是他们紧忙收拾东西,但还没来得及撤离,沙尘暴已呼啸而至。他们躲在沙丘后面,蜷缩着身子。沙尘暴过去后,伯伯好久睁不开眼睛,抖抖半埋在沙尘中的身体,感到喉咙一阵干痒,咳出来的竟都是沙尘。
听着伯伯的讲述,我的嗓子好像也跟着痒了起来,赶忙喝了一口水。“伯伯,那你当时害怕不?”我问道。
“当然害怕了。不过多经历几回这样的天气,就习惯了!”伯伯笑了一下,回答我。
营地在沙漠深处,生活用水和蔬菜都需要从3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喝口干净的水、吃口新鲜的蔬菜,成了非常奢侈的事。9月初,当测量任务快要完成时,很多人的身体都出现了不适,不是缺乏维生素,就是得了胃病。伯伯因为那时候吃了太多的海带,现在他一看见海带,就有一种畏惧感,胃里条件反射似的泛酸水。还有些战士的头发脱落,用手随便一抓,就能抓掉几十根。
说到这里,伯伯停住了,下意识地捋了捋自己稀疏的头发,仿佛还心有余悸。我深深地沉浸在伯伯的讲述之中,为伯伯那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动。
第二天清晨,当列车停在吐鲁番车站(当年的大河沿车站)时,我看到伯伯趴在车窗上凝视着外面,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是寻找当年的青春吗?
列车徐徐开动,车站越来越远,可伯伯还是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他凝望窗外的身影,似乎比随后旅行中我见到的任何美丽风光,都让我印象更为深刻。
点评
文章以“去新疆旅行”为引子,着重讲述了伯伯当年作为走南闯北的测绘兵,奉命去新疆某地工作的经历。路途上的艰辛,遭遇沙尘暴时的危险,日常生活中的艱苦,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流畅,多处细节描写都很精彩,如“卡车疾驶如同水中行舟,荡起的沙尘落在战士们的身上,越来越厚,慢慢把他们变成了一座座沙雕”“伯伯好久睁不开眼睛,抖抖半埋在沙尘中的身体,感到喉咙一阵干瘁,咳出来的竞都是沙尘”“伯伯停住了,下意识地捋了捋自己稀疏的头发,仿佛还心有余悸”等,比喻形象,画面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文章结尾,“似乎比随后旅行中我见到的任何美丽风光,都让我印象更为深刻”,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雨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