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黎平县侗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2019-10-20刘强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刘强

摘要: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侗族舞蹈作为侗族人民近千年的文化,应当被人们引起重视,希望不要让它有一天消失在我们视野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需要有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推动,为了达到五十六个民族文化舞蹈的共同发展,为了推动国家文化发展,为了黎平县侗族文化侗族舞蹈的发展,本文将对黎平县侗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调查,主要通过黎平县侗族舞蹈的基本概况以及发展和所面临的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将对黎平县侗族舞蹈的传承及保护做出了一些见解,这样则能更好地做到黎平县侗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让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更加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黎平县;侗族舞蹈;传承;保护

一、黎平县侗族舞蹈代表性舞种的表现形式

在黎平县,对于侗族舞蹈在民间最具有代表性以及最常见的就是“多耶”、芦笙舞和祭祀舞这三种舞蹈。

(一)“多耶”

对于“多耶”这种歌舞不仅仅是黎平县侗族舞蹈中的一种代表性舞蹈,而是所有侗族地区的舞蹈。它是属于侗族人各个村寨中的一种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多耶”是侗语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多”是唱或者跳的意思,“耶”即是歌或者舞的意思,它不仅仅是唱歌,也有跳舞,所以是边唱边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有人称之为踩歌堂。踩歌堂和“多耶”也是有区别的,虽然两种舞的表达形式及舞步都差不多,也都是一种集体群众的娱乐性舞蹈,可 “多耶”更加原生态更加的“原汁原味”。因为“多耶”是侗族人中的一种集体群众歌舞,所以它并没有限定人数也没有限定男女老少,众人都可以一起齐唱齐跳,反而人越多越热闹也就越有意思,“多耶”的队形是以圆形为主,人越多所围起来的圈数就越多也就越大,里面一小圈外面一大圈,一圈围着一圈。侗族人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多耶”,大部分都是会在逢年过节或者比较隆重的日子大家才会相邀一起娱乐才会一起“多耶”,也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村里的人一起祭祖才会一起“多耶”。

(二)芦笙舞

芦笙舞在侗语中也叫“多伦”或者“气伦”,目前在黎平县地区芦笙舞已经越来越盛行了,早在《黔东南苗侗族节日与传统体育》中就写到侗族芦笙舞主要流传于从江、黎平、榕江、天柱、锦屏、剑河等县的侗族地区。也看到在《侗族文化初探》中写到《贵州图经新志》在黎平府风俗条中说“洞人……暇则吹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还有看到在《贵州芦笙的种类及特点》中写到贵州的侗族芦笙主要流传在侗族南部方言区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族居住地区。从这些资料中也确认黎平县是具有芦笙舞的。对于芦笙舞,当然它的音乐就是芦笙的声音。也就说明只要有芦笙的声音就会有舞蹈。

(三)祭祀舞

祭祀是每个民族都盛行的事,然而对于黎平县侗族人也不例外,因此在黎平县侗族民间也有了祭祀舞,祭祀对于侗族人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主要是因为祭拜平安,驱赶山鬼,因此祭祀舞的音乐都是比较阴沉,节奏比较缓慢的。祭祀时一般都是由男的进行祭祀,也是由寨老杀鸡烧香进行烧香祭拜,寨老会吟经作诗,进行呼天喊地,用树枝洒圣水,寨老旁边也会有一些老人撑着油纸伞,伞的形式是只开到一半没有开全,对于当地侗族人据说這是撑的“死人伞”,主要祭祀来年风调雨顺。祭祀舞是一种简单而且自然的舞蹈,并没有过多的进行装饰,主要还原生活的原本状态。

二、黎平县侗族舞蹈的现状

黎平县是属于贵州西部地区,所以当地侗族人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大部分的家庭主要是靠务农及外出打工去维持家庭经济收入,许多老人辈的父母文化程度也并不高,对侗族舞蹈的认识度也并不强,因此很少有父母鼓励自己的子女走舞蹈艺术这条道路,大部分的人也都认为学习舞蹈只是吃“青春饭”,并且学习舞蹈的学费费用都比其他的专业费用要高很多,从而这种传统的思想及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侗族舞蹈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因为没有人再继续去继承和发扬侗族舞蹈而导致侗族舞蹈在日后的发展频频流失。

在黎平县侗族地区,按照传统节日,每年都会有很多的节日及习俗,有“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之说,堪称“百节之乡”。例如:摔跤节、斗牛节、祖宗节、吃新节、千山节、鼓藏节、“三月三”“四月八”等各种节日,每逢这样的节日时候村寨中的老老少少都会穿上新衣一起载歌载舞,办理出台晚会一起娱乐。而在如今人们为了生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经外流去打工赚钱养家,在家里面剩的也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每逢节日时村寨中的老人和小孩也很难去组织和安排这些事,因此这些节日也渐渐的变少也并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大部分侗族人娱乐一起热闹的时候都只是在春节过年的时候。

三、 黎平县侗族舞蹈的传承及保护

(一)让侗族舞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想要更好的保护黎平县侗族舞蹈,让侗族舞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据调查中在黎平县侗族地区目前普及侗族舞蹈的学校有两所,一是黎平县城关第四小学,该校是一所最全面的侗族艺术教育学校,位于黎平县城内,2001年在黎平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下黎平县城关第四小学正式开设侗族艺术班,并在黎平县侗族地区各个乡镇及村寨进行招收品学兼优的艺术苗子。学制是三年(初中阶段三年),开设的课程有舞蹈、音乐、声乐、乐理、民族器乐、少数民族歌曲等。另外一所学校是黎平县岩洞小学,该学校位于黎平县岩洞乡,该学校的吴鲁光老师说道:“民族音乐舞蹈引进课堂很有必要,我从1986年担任“双语文”教学至今,开展侗汉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汉语文;民族音乐舞蹈进入课堂,可以巩固双语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美育的发展,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舞蹈的兴趣,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会后继有人”。因此让侗族舞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一定的基础上也起到了传承及保护的意义,这可以让更多的侗族孩子去了解去热爱侗族舞蹈。

(二)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勇于创新

如今,面对多元化的时代,黎平县侗族人的眼界视野也变得更加的开阔,也有一些人接受过舞蹈方面的教育,也充分地利用了现代教育手段来普及黎平县侗族舞蹈的发展,在其原生态的基础上勇敢地去创新,并且学以致用。在2012年,黎平县文化馆杨国祥老师创编了一支现当代舞《红军桥》,该舞主要是根据发生在侗乡黎平的个一真实故事所创作的。在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从黎平少寨经过,国民党部队为了阻拦红军,把桥拆毁,黎平县侗族少寨村民为了迎接红军,拆自家门板,冒着严寒架起一座木桥,为红军渡河。后人为了纪念红军,把这座桥称作红军桥。因此红军桥,不是一座简单的杉木桥,而是一座具有民族革命精神的用血液铸成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命之桥,是我们缅怀先烈们,踏着先烈血迹前进的生命之桥,在2013年,黎平县永从乡的侗族人石青带着他的学生参加了“奇舞飞扬”。在“奇舞飞扬”的舞台上将街舞与侗族人的农闲农忙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学习街舞的状况,完全将街舞与侗族舞蹈的元素结合在了一起,也受到了各位评委老师的纷纷赞扬。

(三)拍摄详细纪录片及书写画图等方式记下舞蹈,让文化馆进行保管

黎平县文化馆(即黎平县侗族文化有限公司)在1951年5月就已经开始成立,但是公司的前身是“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文化馆从成立至今馆舍许多也并没有固定,以前的上班制度演员主要是“在家待命”,有演出就会接到通知,没有演出则自己在家练习,运行并没有很正规划,直到2007年杨老师到了该公司以后才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黎平县文化馆馆舍直到在2012年5月才落成并投入使用,馆址现坐落在黎平县德凤镇贡援坡1号。虽然黎平县文化馆成立得比较早,但由此看出走上正轨的上班制度并不是很长,对于侗族舞蹈的发展也还并不是很完善,而在侗族民间地区也有许多能歌善舞的人,由此可以让侗族民间喜欢舞蹈的人们进行拍摄详细纪录片及书写图记下舞蹈并由文化馆进行保管或提供资料,以便日后的侗族舞蹈得以更好地发展。

(四)将黎平县侗族舞蹈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目前,在黎平县不仅县城内有将侗族舞蹈与旅游进行结合发展,在许多侗族村寨也有将侗族舞蹈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办理黎平县乡村旅游节,进入村寨则更能体现侗族舞蹈的魅力。例如在黎平肇兴侗寨就有侗族音画歌舞《醉美肇兴》景区表演场;贵州黎平地青侗寨原生态旅游開发有限责任公司也把“多耶”和“芦笙舞”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黎平县第二届乡村旅游节+蒲洞奔小康(民俗表演)中黎平县蒲洞村也将芦笙舞进行表演等。

参考文献:

[1]徐建波.侗乡“多耶”的起源、传承及现代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75-76.

[2]吴家鼎.黎平县民族文化进课堂[J].贵州教育,2008(22):12-14.

[3]唐丽香.浅谈侗戏与侗族歌舞“多耶”的关系[J].戏剧丛刊,2014(3):24-26.

[4]杨生春.侗族的“多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125.

[5]古宗智,赵永山.侗族“踩歌堂”调查报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1):29-35.

[6]石明灯,戴丽娟.侗族民间舞蹈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6(1):33-34.

[7]杜新,黎平.鼓楼下的歌舞盛宴[N].贵州民族报,2007-8-16(004).

[8]余宁.侗族舞蹈探源、形式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5):73-76.

[9]谢琦.侗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杨珊珊.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侗族舞蹈为例[J].黄河之声,2015(10):117.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