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的影子

2019-10-20钱心怡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19年8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课间明白

钱心怡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很多人眼里,国学似乎高不可攀,然而在我看来,国学就像空气,无处不在,与我们如影随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

某日,语文课上,老师梳理了一遍《庖丁解牛》的字词,忽然问道:“同学们,你读到文中哪一句话时会非常有感觉呢?”

有人说:“‘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想他一个厨子,杀牛却能合乎音律节拍,太不可思议了。感觉他不像一个厨师,反而像一位音乐大师!”说得我们都笑了。老师也不禁莞尔:“还不是普通的音律节拍,你看注释,是商汤和尧时的乐曲,只怕庖丁不光是位大师,还是位深不可测的隐士呢!”

又有人说道:“我觉得‘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十分耐人寻味,可谓生动表达了庄子的道家思想。”

“嗯,这确实是种人生智慧,你们可以继续参悟。”老师道,“不过我倒是觉得‘动刀甚微,谋然已解十分有趣。纵然庖丁解牛已得心应手,但他处理筋骨交错处时仍非常谨慎,这是不是也值得学习呢?”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我虽没有发言,却也一直在思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轻松自如地表演完解牛过程,四下环顾,接受周围看客们的赞叹,然后淡淡一笑,取布轻轻擦拭自己的爱刀,将其藏好。这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经典场景——那些武功盖世的大侠不费吹灰之力地解决了对手,又行云流水般挥剑入鞘?几多孤傲,几多寂寞!

2

课间,同桌像往常一样拉着我谈天说地。她看到我在作文中引用的一句话“一事能狂便少年”,很是触动心弦。后面的同学伸头瞅了一眼,说道:“我记得辛弃疾有句诗‘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能这么苦中作乐的,古往今来,有几人?可怜他既有文采又有武艺,却只落得‘且教种芙蓉的境地。”

我对他的话深有感触,接道:“苦中作乐的,还有苏东坡!瞧我们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豪放、豁达,还有闲情雅致。管他黄州、惠州,心中自有天地!诗词、书画、佛学样样精通,实在是奇才啊!”

同桌也忍不住插话:“还有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仙李白的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想当年,他让贵妃磨墨,让力士脱靴,这得有多狂啊!”

“丁零零……”该上课了,我们停止胡侃,打开课本,准备认真听讲。

3

我曾向历史老师借了一本有关诸子百家的书,里面有好几处艰涩之处,不甚明白。这天恰逢自修课,我便找老师探讨这些问题。

“大意还能明白吗?”老师问道。

“能。只是有好些名词,感觉专业性很强,一时难以理解。”我回答道。

“这很正常。譬如‘名实之争,你拿这个随便去问几位同学,怕是没有人能真正明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别对自己要求太高,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所谓名家就是着眼于事物的名……”

“孔子有说过正名的事,他似乎也很重视事物的名。”我插话道。

“的确如此。用我们现在的哲学来看,名家那一套差不多就是诡辩。”

“这个我们哲学中曾学到,像什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类,是吗?”

“没错。实,就是去掉事物表面纹饰,只注重内在。”

“就像孔子所说的文与质的关系。”我好像明白了一点,说道。

“可以这么理解。名实之争,简单说来,就是一方在乎事物叫什么,而另一方在乎它是什么。”老师一边赞赏地点点头,一边说道,“中国哲学思想极其博大精深,只可惜太过零散、杂乱,混杂于各类典籍之中。若能将它们一一拣选出来,再加以整理,那该是多大的成就啊。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会有很大帮助的!”

点评

作者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国学的影子,避开枯燥空洞的论说,选择学习生活中的三个片段,用具体的例子来展现国学的魅力。从语文课堂上师生交流到课间同学讨论,再到自修课上找历史老師聊天,丰富的事例很好地反映了文章的主题——“国学就像空气,无处不在,与我们如影随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陈旭铭)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课间明白
想不明白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跳跳兔明白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解牛之美”
从《庖丁解牛》看当代职业教育的技与道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Understand?(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