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
2019-10-20何君华
何君华
三月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三山坳采枞树菇。
我们起了个大早赶到大同水库的渡口,请求摆渡人把我们送到三山坳的入口。
偌大的大同水库,只有一条孤零零的渡船,孤零零的渡船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摆渡人。
摆渡人的胡子、头发全白了,他看起来跟他的渡船一样老,也像尖嘴鱼一样瘦。摆渡老人悠闲地坐在船舷上抽着旱烟,长竹篙还没有被打湿,看来今天他还没做成一笔生意。
听我们说要去三山坳,摆渡老人头也不抬地伸开五个手指,那意思是管我们要五块钱渡费。
爸爸一咬牙,说:“行吧。”
爸爸又说:“下午三点,还得麻烦你去三山坳把我们接回来。”
摆渡老人又伸开五个手指。
真是个势利眼!
爸爸又咬咬牙,说:“行。”
摆渡老人说:“钱得现在就给,不给钱就不撑船。”
爸爸气得牙痒痒,没想到大清早就碰到这么个难缠的家伙,但也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付了钱。
我像麋鹿一样兴冲冲地跳上渡船,船很快就开了。令人想不到的是,骨瘦如柴麻秆一样的摆渡老人,撑起船来却是虎虎生威。他将长长的竹篙插入大同水库的库底,再用力一撑,我们的船便像大鱼一样向北岸游去。
“我管你要五块,保证不亏。”摆渡老人自吹自擂道。
我们谁也不理他。不过说实话,老人的船的确快。
三山坳的枞树茹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枞树菇。我相信,只要你喝过一碗枞树菇汤,你就会整天盼着喝第二碗。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盼望中决定去采枞树菇的。一场春雨过后,三山坳所有的野蘑菇都从树林里冒了出来。它们像顽皮的孩子一样,有的藏在树叶里,有的藏在草丛下,有的躲在树蔸里。但就算它们再怎么东躲西藏,我们也一定会像世界上最耐心的保育员一样,将它们一个一个翻找出来,放进竹篮里。我在心底已经无数次模拟过这样的时刻,一只,兩只,三只……三山坳所有的枞树菇都被我们采到了!
船终于靠岸了,我们迫不及待地跳下了船。
“老人家,别忘了下午三点来接我们。”临下船时,爸爸仍不忘提醒摆渡老人。
“不会忘。”摆渡老人头也不回地撑着船往回走。
“你不会收了钱不来接我们吧?那我们可要在山里喂了豺狗啊。”爸爸半开玩笑地说。
“我在大同水库撑了一辈子船,还没有过这样的事。”摆渡老人仍是不回头,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老人的船开走了,我们也急不可耐地钻进了树林。
我们的想象是那么美好,而事实上,采蘑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树林里像丢失了影子一样转悠半天,却连一只枞树菇也没找到。
我沮丧极了,像生气的花猫一样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没想到就在我的脚底下,一只黄灿灿的枞树菇缩头缩脑地从我踢开的树叶里冒了出来!
第一只枞树菇冒出来后,很快,第二只、第三只就跟着冒了出来……
时间就在我们不知疲倦的采集中到了下午三点。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树林赶到河边,却不见渡船等在那里。
摆渡老人当真把我们给忘了!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们站在岸边一直等了三个多小时,连渡船的影儿也没看到。
“早知道他是个势利的人,肯定不会来接我们!”爸爸气咻咻地说。
完了,今天晚上非但吃不到枞树菇,我们自己反倒要被三山坳的豺狗吃掉。
“这种人啊,一点儿诚信也不讲,当初就不该先把钱交给他!”爸爸气愤难平。
就在这时,我似乎看到大同水库的水面上亮起了一星微火。
是的,是一只船掌着渔灯向我们开过来了!
船越来越近,终于靠岸了,我们借着渔灯看清了摆渡人的面庞,摆渡的不是先前的老人,而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不好意思,现在才来接你们。”摆渡少年一边说着一边将我们拉上船。
“怎么搞的,现在才来!”爸爸生气地说。
“实在对不起,”摆渡少年说,“我爷爷受伤了,他在大竹垸挖野竹笋时不小心摔断了腿,来不了了。”
“我们本来要把他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去,但他说他早上答应了三山坳的几位渡客,嘱咐我今天无论多晚也要先把你们渡回去,他自己还躺在大竹垸的泥地里……”摆渡少年说着流下了眼泪。
我看见爸爸坐在船舱里慢慢地低下了头,他一定是在为错怪渡船老人而羞愧吧——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错怪一个好人。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大同水库早已干涸,河上也早就没有了渡船,但我依然会时时想起那一老一少两位摆渡人,以及黑夜里的那盏渔灯。那一星微茫的渔火,仿佛从来不曾熄灭。
(选自2019年第3期《小小说选刊》)
赏析
这篇小小说中有两个摆渡人,一老一少。首先出场的是摆渡老人,作者主要通过“我”的观察和爸爸的反应来塑造他的形象。“摆渡老人头也不抬地伸开五个手指”“摆渡老人又伸开五个手指”“钱得现在就给,不给钱就不撑船”“爸爸一咬牙”“爸爸又咬咬牙”“爸爸气得牙痒痒”……一系列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他唯利是图的“丑恶”形象。等到天色昏暗,少年摆渡人出场,他边流泪边说出的一番话,重塑了摆渡老人的形象。摆渡老人不顾自己受伤,躺在泥地里,却坚持要让少年先把顾客渡过河,表现出信守承诺、急他人之所急的品质。前后两种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既使情节生动感人,也增添了小说的韵味。
(雨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