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019-10-20李瑶李超
李瑶 李超
摘要: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要从它的载体、渠道、人员、方式上不断充实完善,协调多方合力,最大程度放大育人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
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2017年,教育部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施工蓝图。
1 目前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引导不力,教师重视程度不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增强。但仍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这其中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引导不力或评价机制导向问题。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不能直接作为绩效考核指标,教师不愿投入过多精力,种种原因导致许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多“灌输”,少“引导”;追求“结果”,忽视“过程”。
1.2 制定了相应机制或措施,落实不力
有的学校或基层教学院,为发挥“三全育人”的成效,制定了相应的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贯彻落实。如有的单位开设了“三全育人导师制”,设置的初衷是导师和学生建立直接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的指导,但是由于后续缺少关注,或教师投入力度小、时间精力不足等原因,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而学生对“三全育人导师”也没有形成信任,最终导致一些制度形成虚设,结果偏离了初衷。
2 加强“三全育人”实效的途径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要从载体、渠道、人员、方式上齐抓共管,上下聯动,精准施策,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最大程度放大育人成效。
2.1 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如果说构建“三全育人”的强大意愿是撬起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强大杠杆,那么杠杆的支点,就在于“精准”二字。实现精准构建,要用好问题“放大镜”。精装的楼盘比比皆是,有问题的房间却各有不同。我们要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但首先要知道掣肘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到底是什么?每个高校发展不同,情况各异,不能大而化之,构建体系更不能“复制粘贴”,要用好问题“放大镜”,深入调查研究,把单位实际摸清,把人员思想摸透,逐个环节过,逐个节点查,找到制约自身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梗阻”,列出清单,明确责任,规定时限,按时“销账”。只有“梗阻”精准打通,才能实现“血脉”畅通。
2.2 拓宽载体,突出重点
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同时,要有的放矢,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突出重点。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十大育人体系”并非“各守一段渠”,独立存在,而是互相搭建,交织成网。二是“十大育人体系”发展既要注重全面建设,也要注重局部发展。既要注重整体推进,也要注重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以优势之点,带优势成线,从而优势成面。切不可平均用力,大水漫灌,要精准找到各个体系中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强合力,集中发动,重点攻关,形成具有自身亮点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打造自身亮丽“名片”。
2.3 畅通渠道,精准对接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要精准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就要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画好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思政的同心圆。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既前后相继,又相互融合;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贯通,密不可分。想要把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思政的同心圆画好,就必须找准圆心,也就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即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圆心是固定的,但圆的半径是动态的,是变化的。而半径的实质内涵,就是凝聚一切能够凝聚的力量,发动一切具有思政元素的载体,汇集力量、建言献策,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方位、全过程,才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实现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初衷和本意。
2.4 强化意识,树立科学导向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全员育人”从育人主体上提出了要求。要从整体谋划,协同联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自分工,协同育人。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2.5 强化意识,提升重视程度
首先,要从思想上提升认识。建立党委与行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各单位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强化教育联动,通过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思政系统合力。“三全育人”和教书、管理和服务职能是通融而非对立的。在“十大育人体系”中,除教师外,学校的行政人员、职工等教育工作者,都会与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这些教育工作者,更要树牢“育人”的意识,规范言行,构筑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好隐性教育的作用。
2.6 健全机制,树立科学导向
教师的育人意识、行动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不够健全,或教师评价机制导向问题。目前教师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多是以科研项目、论文等作为指标,缺少对教师育人指标的衡量。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将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当中,从“软环境”到“硬指标”,树立鼓励教师在育人上下功夫的导向,从源头上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3 结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协调好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力量,也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牢记初心和使命,把握好“立德树人”这根“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关乎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环节的重要地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育人效能,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韩慧莉.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J].青年教育,2012(07).
[2] 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
[3] 高歌,赵丽娜.构建“三全育人”新平台的时间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