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山夕照深秋雨

2019-10-20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纳兰性夕照昭君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赏析】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因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这首《蝶恋花·出塞》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首句切题,将“出塞”置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来写。“今古河山无定据”,是说从古至今,政权更迭,江山轮回,兴替衰亡,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词人将“出塞”放在这样广阔的历史空间中来写,自会给读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颇具动感,既是写实,突出边塞风物的卓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又像虚写,如同历史上无数纷争的一个缩影,让人想象塞外仍是战争频仍,为词人下面的叙事创设特殊的背景,并借此揭示事件的悲剧意蕴。“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風吹老丹枫树”,不是一问一答的设问,而是“西风吹老丹枫树,满目荒凉谁可语”的倒装。“西风”劲吹,枫树如血,睹此怎能没有“满目荒凉”之感?然而又去与谁诉说呢?这是词人的孤独。但这种孤独,恐怕不是独处的孤独,也不仅仅是词人飘零异乡的孤感。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这样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我想纳兰性德当时的“谁可语”之感或许就是鲁迅式的“寂寞”,是一种主张或思想无人会同的“寂寞”。据此词推想,这或许就是他的反战思想,是追求和平的曲折诉求。

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从前幽怨应无数”,当年昭君出塞时一定是“幽怨无数”吧!但从后来的情形推想,这“幽怨”则是横无际涯,深不见底。“铁马金戈”,让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但又有谁知晓与这豪情并存的竟是昭君无尽的“幽怨”啊!“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两种景致,两种风格,反差之大,让善良的心灵何其痛哉!这不正是“谁可语”的原因吗?若把历史比作一部长卷的话,那“铁马金戈”的场景只是其中的插页,而“青冢黄昏路”的悲凉却浸透着整部书卷。而词人的这种感受又是如何传达的呢?“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一问一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沉痛至极。“深山夕照”已经让人感觉悲凉,而“深秋暮雨”则程度更重。意象递进叠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达,也让读者感受词人渐趋悲凉以致不堪悲凉之苦。如此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词人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猜你喜欢

纳兰性夕照昭君
归途
夕照高邮湖
独酌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WATING FOR THE SUNSET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