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

2019-10-20左芊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职业技能高职院校

左芊

摘    要: 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力求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和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技能    职业精神    融合培养

不管是职业技能还是职业精神,都是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纵观实际,发现一些高职院校把大多数时间与精力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对此,高职院校要严格依据实际,采用多种途径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现状

1.在日常教学中未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坚持的过程,应该贯穿整个职业教育,最好有效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研究方面,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深入,严格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具体设置课程时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同时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精心安排课程,但是某些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有些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难以快速融入企业,影响工作积极性,甚至经常换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职业方向。

有些学生选择报考专业时比较随意盲目,影响学习主动性。再加上有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未能深入认知专业,导致职业态度消极,难以全方位地认识自己,更别说主动参与学习,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此情况下,这些学生遇到难题,不想着努力克服,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的缺失。

3.难以科学考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学习效果。

量化的考核根本不适用于职业精神。一些高职院校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时,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如:笔试、建立试题库让学生上机操作,等等。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把平时成绩(依据出勤率、日常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与期末成绩(侧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加起来。如今考核标准侧重的是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考核,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必要性

1.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市场动态,同时严格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如今就业市场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人力资源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精神层次,才能深入挖掘人才的职业潜能,使人才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真正热爱工作,并乐于工作,最终有效借助工作岗位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价值。

2.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更别说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导致一些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难以全方位认识自己,更别说有效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如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性。为了与时俱进,如今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策略

1.积极构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职业精神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把职业精神纳入考核中,高度重视过程考核,详细化过程考核评分,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各占50%的比例,职业技能详分为知识技能30%、判断技能5%、综合技能15%;职业精神详分为职业意识15%、职业行为习惯20%、职业道德15%。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内容必须科学真实,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团结合作精神等,采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全方位地评价学生。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多方评价机制,发挥辅导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考核评价。在企业实习时,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积极作用,严格依据校企两方一起制定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

2.积极建立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时,应该严格依据社会实际,坚持以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具体实施时,不管是确立教学目标,还是安排办学层次,都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导向发展。树立办学理念时,应该把职业技能作为办学的关键,把职业精神作为办学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依据办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办学思想,不断革新办学制度。在实际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时,应该有效借助两者(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的关系,最好是把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巧妙地融合,从而奠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基础。

3.高度重视入学教育,有效发挥“双导师”作用。

“双导师”制其实就是既要配备校内导师,又要配备校外导师。职业导师主要帮助学生入学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高效完成职业能力培训,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延伸和拓宽知识面,最后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岗位,并长期跟踪培养。校外导师主要负责企业主修课与学生企业环境教学。在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定期来校授课、开展企业主修课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环境,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促进职业精神的培养。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把日常教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特色的校内专业文化,增强学生高度重视自身职业精神提升的意识。有效发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双重作用,奠定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基础。

4.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在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同时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一起研发专业课程体系。尤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优势。把职业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面貌与职业个性,同时严格依据专业实际,深入挖掘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建设“课程思政”,让思政真正走进专业课程课堂,为企业、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既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真正达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目的。

5.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有效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有效提高综合素质,以身作则。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高专业技能时,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让他们积极参加企业实践,使教师从内心真正明白只有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并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看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知道企业不同岗位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要求,并把其巧妙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帮助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6.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具体工作巧妙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精神,切实提高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建立多个拟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備,还是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都必须与企业保持一致。并且实践教学情境与管理模式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实践平台,奠定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另外,高职院校还要深入了解素质教育要求,严格依据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严格依据岗位能力详细分析特色的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让其无缝衔接工作岗位能力,有效培养学生标准化作业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下,要与时俱进,充分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真正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培养,高职院校必须严格按照人才需求特点,同时严格依据企业与社会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断研究、深入探索,力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穆晓娇.建筑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17(8):90-92.

[2]仇竹妮.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现实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6):171-174.

[3]杨金栓.依托全员化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8,149(05):26-28.

[4]佚名.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提升融合现状调查及思考——以江苏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8,387(27):74-77.

[5]王宏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79(3):36-40.

[6]朱云峰.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6(23):7-9.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职业技能高职院校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