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研教改项目二级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2019-10-20谭玉菡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

谭玉菡

摘    要: 教研教改项目是高职进行校本研究,解决现有教育教学问题的最佳途径。直面当前教研教改项目运行与管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为进一步凸显教研教改项目的性质,提高高职教改研究项目建设质量,从管理责权、问题发现与常态化研究机制、项目管理流程、项目质量监控与评价、项目经费管理,以及项目的培育与成果推广等方面提供教改研究项目二级管理机制建设策略。

关键词: 教研教改    二级管理    运行机制

教研教改项目是学校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开展具有推广效应的应用型研究项目。教改项目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學的现实问题,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具有理论性的探索,又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更好地解决现有的教育教学问题。它是校本研究的最佳途径,是平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良方。教研教改项目对高职而言,“可初步将教研教改目标归纳为:一、不断探索与深化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是高职院校教研的基础目标;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教研的发展目标;三、反哺教学,促进教学是高职院校教研的根本目标”[1]。

当前,教研教改研究项目在各高职学校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性,教改项目研究数量颇为丰厚。但是批量建设之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促成教改项目建设仍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一、教研教改项目研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项目主持人负责制下项目团队意识的缺乏。

当前教改项目的申报采用的是项目主持人制。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后的研究与组织、结题申请与材料的提交。因此,部分教改项目研究似乎成为项目主持人的个人行为,虽然申报书和开题论证书上有研究团队的名单和任务分工,但是实际研究过程基本是主持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研究视野不足,原计划研究的内容难以完成,甚至对研究内容浅尝辄止。研究团队意识不足,难以在教育教学一线打造出教改项目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没有一个个小型学习研究共同体,是难以营造出学校整体教改的良好氛围的。

(二)项目主持人与校级管理部门互动中二级学院教研主体意识的丧失。

教研教改项目主要致力于教育教学一线存在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有特殊性,更多的是带有普遍性。二级学院通过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带动集体教改活动的开展,是教改项目从产生到输出的良性循环。但是,在当下项目主持人与校级管理部门互动中,二级学院教研主体意识逐渐丧失,使教改项目更像是主持人的个人行为,二级学院成为一个“旁观者”,不用对个人的项目负责,也不用对学校项目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责任。

二级学院管理职责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项目和研究过程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专业或专业群急需解决的问题少有人问津;第二,项目过程管理形式化严重,对老师提交的申报或验收材料没有认真组织评审,将评审把关的责任推给了教务处;第三,项目的研究没有纳入日常教改活动中,教研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四,项目研究成果在二级学院没有组织学习、实践观摩和推广,没有形成教学成果产出的良好氛围。

(三)学校教改管理部门管理主导下监管有心无力。

基本上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立项建设一批教研教改项目,并且在三年左右的研究期限内对教改项目实行过程管理。但是,随着项目的日益增多和每一批项目过程管理时间跨度不同,特别是部门院校在教改项目管理手段落后的情况下,院校项目管理部门更注重项目的流程和规范性的管理,因此出现“重立项轻过程”的现象。

(四)以结题为终点思路下的成果推广缺失。

二级学院在教改项目研究中的缺位,以及“重立项轻过程”的有效性缺失下,教改项目呈现个人化研究的倾向。而教师立项教改研究项目,按照一般课题研究的模式,从申请、立项、过程研究,最后目标指向是结题验收,结题即为研究结束。在以结题为终点的思路下,教改项目产生的成果缺失推广意识。不论是校级还是省级教改项目,极少会进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即使主持人希望能推广,也存在二级学院或学校缺失下的个人推广无力感。

综上所述,教改项目与教改项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做好教改项目管理是打造优质教改项目的重要推手。厘清教改研究项目与教研教改活动的关系,明确教改项目主持人、二级学院、学校三者的角色定位于职责,打通高职教改项目二级运行机制,提高高职教研教改研究项目的质量势在必行。

二、教改项目管理机制建设的策略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以及教育管理从学校集中管理走向校院二级管理,高职院校教研教改项目在此过程中面临管理方式的转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为基本实现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更新教改项目管理理念、完善教改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教改项目二级管理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校本教研,厘清教改项目管理责权。

二级管理的核心旨在激活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目前学校二级管理体制尚未成熟与完善的情况下,教改项目的二级管理主体——项目主持人、项目所属的二级学院和学校层面三者之间的责权关系不清,从根本上削弱教改项目建设的有效性。从教改项目本身的属性看,因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的应用型研究,所以教改项目应立足于校本教研。也就是说,项目主持人研究的项目应该是学校、二级学院当前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项目主持人承担项目研究的主体职责。但是要符合二级学院和学校整体建设的需要,成果的应用要为学校服务;二级学院要统筹本单位教改问题的筛选、教改项目申报的遴选与教改项目过程管理,确保二级学院立项的教改项目从问题的提出、研究过程到成果及运用均有实效。学校层面,教务处代表学校行使项目的监管和相关事物的统筹与协调。各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理清职责,各司其职保障教改项目的有效运行。

(二)组织教改活动,建立教育教学问题发现与常态化研究机制。

问题是对现实的阻碍和优待解决的地方。教研教改的最终目标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达到理论创新,或者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并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可见教改项目是教育教学问题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体,教育教学问题则是教研教改的起点。“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把教学研究改革和学校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是作为教研教改项目课题选择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意识”应贯穿始终。可以通过日常教改活动,引导教师说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有共性的、难点的问题作为教改项目选题,并做好拟申报项目准备。另外,应该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在高职教改方面的前沿理论或方向,做好理论的探讨,或前沿方向的实践性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层出不穷,教师、二级学院和学校层面应结合日常教改活动,建立教育教学问题发现与常态化研究机制,把教改研究落在“问题”点上,落在实处。

(三)规范教改项目管理流程,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规范教改项目管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教改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改项目管理实施七步骤“全流程”管理,即选题——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开题——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项目成果推广。同时,重点理顺申报审批流程、经费审批流程、项目鉴定流程和项目异动流程,并将以上流程形成流程图和制度化。

但是,全流程的管理要在三年左右对项目进行督促和引导,随着项目数量的不断增长,不论是二级学院的日常项目监控还是学校对项目的管理,都面临疲于应对材料,最终只能保持项目管理的表层。因此,要在繁杂的项目与材料中保证管理的精细与顺畅,必须借助教改项目管理信息化手段,通过搭建教改项目管理平台,让项目主持人——二级学院——学校三者信息通畅,管理得明明白白。同时,提供给管理方对历年项目发展情况的客观诊断,促使教改项目良性发展。

(四)制订标准,建立教改项目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改项目研究的有效性和质量,“只有重视过程的监控,才能出较好的教学成果,才不会造成一些有意义、有特色的教学研究项目中途夭折、不了了之”[3]。因此,教改项目从申报到验收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标准可参考,全流程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第一,制订申报评审基本指标,严把立项关。立项环节主要从项目选题、项目成员结构、项目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和项目预期成果等方面考察是否予以立项资助。其中,选题要求立意清楚,能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研究,具有可操作性、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主持人学历、职称、所在岗位能承担主持研究任务,且具有相关理论或实践基础;项目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拟解决关键问题相呼应,问题提出清楚;实施方案得当,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切实可行;预期成果与研究内容一致,研究课题预期成果的应用具有推广价值;其他包括:预算合理,课题申报书填写规范,课题申报书逻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表达规范、科学、准确、简练、流畅。

第二,建立开题论证制度,走好教改研究第一步。在“重立项、轻过程”的传统认识下,开题论证环节并不太受项目主持方和管理方的重视。立项环节除了具备遴选的功能外,有时因在遴选过程中对某些项目反复进行修改、调整的建议,在某种意义上使立项评审具备开题的功能。但是,立项评审对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进程的指导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建立开题论证制度,把好开头关。

第三,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做好研究进程监控。教改项目研究一般在三年左右。在开题与验收中间有一段管理的真空期,建立中期检查制度能帮忙管理者督促和实施项目年度检查。中期检查重点是对照开题时的研究进程和研究目标,考察项目是否实现预期进程,据此下达研究经费,并对下一段研究情况进行估测。

第四,制订验收标准,建立项目验收制度。验收环节是对项目前期研究情况的鉴定。主要回到项目的开题研究方案,通过项目组提供的验收材料,或者通过项目组现场答辩的方式,考察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研究目标,是否按预期研究方案推进研究,以及项目在教改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从而考察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价值和推广情况。

(五)完善教改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教改研究项目的经费资助与使用是项目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完善教改研究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第一,厘清经费使用与管理的主体。教改研究项目本身就是学校、二级学院、项目主持人三方合力的结果。在校院两级管理下,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处代表学校层面进行项目日常管理和经费管理,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经费的管理、审批,学院财务部门负责监督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按照规定的用途开支经费。第二,明确不同级别经费资助标准。确定不同级别,包括纵向院级、校级、省级及以上项目不同级别的资助金额和横向同一级别下不同资助类别的资助金额情况,并对省级以上立项的教研项目建立配套资助制度。第三,明确经费开支范围。教研教改项目经费要保证专款专用。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研究相关的打印、复印费,图书、教学软件等文献资料的购置等;为完成项目研究必须举办的会务费;为完成项目研究必需的调研差旅费;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著作出版费;成果鉴定费;适当的劳务或奖励等。第四,明确经费下拨方式。综合管理的规范性和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可以按照项目管理的节点、按比例进行经费的拨发。也就是项目立项开题后即下达项目总经费的30%;第二次于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后拨给该项目总经费的30%;第三次待项目通过结题审定后拨付余下的40%。

(六)建立教改项目培育与成果推广机制。

教改项目是对高职教育教学问题的回应,建立校本教育教学问题发现——校本教改活动——校级教改项目——省级教改项目——国家级教改项目的分级逐层培育,不仅有助于培养校本教改研究氛围,而且以项目制推动和反哺教育教学工作。另外,通过教改项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形成一系列教改成果,如论文、研究报告、出版的教材、教学资源库等。教改成果产出的实施效果、创新点和应用推广价值,是一所高职院校育人实力和创新活力的最好证明。可见从本质上看,教育教学问题——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就是一体的,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成果产出的过程。

但是,成果的产出并不是终点,教改项目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带有普遍性,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已产生的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可以通过校本、校际交流、成果宣讲会等方式推广。可以推广改成果在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性等新思路、新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路径等,也可以针对该成果的类型和适用范围,在专业或课程等相同问题领域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质量保证模式等理论成果的应用性推广。因此,推广成果,使其在更广阔的高职教育教学领域得以应用和进一步检验,从而进入下一轮问题发现与解决的循环中,建立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良性循环向前发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琼,张春强.高职院校教改项目运行管理现状及优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21):135-137.

[2]何小平.高校教改项目管理功能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103-104.

[3] 于永华.提高教改项目管理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40-142.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
基于知识的智能指挥决策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互联网支付时代完善收银审核运行机制的措施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EPC项目物资谈判采购运行机制的创建与实践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研究
检察机关业务运行机制面临的难题及解决之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