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

2019-10-20杨秋莲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杨秋莲

摘    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就是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生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生力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以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路径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为了适应新时代,必须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自信是根基和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展开研究,形成其文化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有着科学的发展方向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2]。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地继承、发扬、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随着自媒体及信息化的全面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这是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要切实加强文化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必须严格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建设理念,减少全面信息化时代下消极文化的影响,抓住信息时代文化发展机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国家之本,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而将践行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挖掘高校学生的文化潜能,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化提升。这就要求高校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全面融入思政教育中,并将培育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功效[3]。我校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传播方式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的重要思想,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积淀,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对社会进步发展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尤其是价值观呈现出变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快速进步,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因此,秉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形成文化自觉的必要前提,也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及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我们要深挖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和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文化需求实践相结合,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入脑入心,逐步由观念引导到文化认同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4]。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方法,学会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全面、正确、客观地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落后文化坚决摒弃,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运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开辟文化自信新阵地。

我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通过思政微信平台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重要历史节点的解读等理论引导,还在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朗诵古今诗词,讲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自身修养。此外,充分利用陕西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育人的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线索引导学生从中国历史发展角度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伟大文明,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产生文化自信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理论学习和现场教学中坚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艰难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革命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内容。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政策及在革命过程中产生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指导性意义。在中国革命征途中形成了许多不朽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人民在艰辛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气魄,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中蕴含着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力量,为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宏大的精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学习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岁月里形成的“梁家河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5]。

梁家河精神是我们党的领袖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显现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梁家河精神将延安精神和新时代中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毛泽东经典著作”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梁家河》等书籍学习伟大精神。在实践方面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我校教师赴梁家河学习研修,以及带领学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习仲勋纪念馆、大华1935等地参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革命先烈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牺牲精神,感受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继承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

(三)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的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创新产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色,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和宽广视野。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讲好中国故事是坚持文化自信的落脚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体现好中国价值,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意蕴、时代意蕴、实践意蕴和教育意蕴[6],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除讲解好思政课理论知識之外,还通过让学生观看《辉煌中国》系列片,尤其是讲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学生参观“阎良航空科技馆”,并讲解中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历程中的故事;向学生讲述钱学森、邓稼先、吴文俊,袁隆平、黄大年,南仁东、屠呦呦等著名科学家对国家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故事;向学生讲述感动中国人物的伟大无私奉献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精神,弘扬勇于奉献、大公无私、诚信友善等社会正能量,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兢兢业业为国奉献,才能共同托起强国梦,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四、结语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先进的文化会积极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相反,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凝聚了社会共识,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增强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强大力量。因此,正确的文化引领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

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途径,对于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侵染和趋向,确保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权威,继承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探索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和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完善。只有继续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抓手贯穿思政教育始终,以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根本,才能发挥好思政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践行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05):9-15.

[2]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EB/OL].http://www.news.cn/,2019.3.19.

[3]曹群.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4):95-99.

[4]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33-37.

[5]李新安.延安红色基因的传承: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J].行政与法,2017(3).

[6]李丽,李艳,刘迪.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四重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