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19王正

关键词:进校园特色传统

王正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是生于斯、长与斯的人们引以为豪的精神文化家园,是縈绕终生的家国情怀和难以磨灭的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精神,通过外显的课程教学与活动渗透,内化为师生自身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才能不忘自己的“根与魂”,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融合与应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现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与其对策以及几项建议整理如下。

一是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重视不够。目前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缺乏规划与引领,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还处于学校或教师自发开展阶段,需要各级部门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在软硬件方面进行支持,通过项目评估申报下拨专项扶持资金,及时表彰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单位和个人,激发工作热情和干劲,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促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

二是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不足。当前,学校干部教师普遍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不具备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能力,无法与学校建设、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现融合与应用。各级教育部门应当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在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教学和引领,特别是加强学校干部教师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挖掘与传承方面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能懂、会学、能讲、会教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是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资源不足。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县市区曾经出版过“可爱的家乡”系列地方教材。近年来,对于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教材开发不足,题材偏少,加之编写人员出现断层,导致各级各类校本地方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出现项目雷同、内容雷同的现象,而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教材品种偏少,内容缺乏深度、广度,专业性和科学性存疑,很多内容未经审核就予以出版,存在很多错误。我们应当联系组织专门队伍编写相关地方教材,加强对校本教材的审核,避免出现错误和偏颇,定期开展优秀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教材和先进编写个人评选,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局面。

四是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品牌项目偏少、课时不足。目前,学校社团普遍存在重科技轻传统的状况,各种科技活动社团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仅是浅尝辄止,停留在大家都有的泥工、陶艺、纸工等项目,缺乏地域特色品牌的发掘、传承与弘扬,缺乏活动的长期性和梯队化,缺乏对乡土材料资源、乡土工艺、乡土特色的广泛寻访和深入发掘,社团活动简化环节、替代材料,容易出现不土不洋、不古不今,缺乏原汁原味,达不到很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应该广泛参阅各类地方志书寻找本地传统文化特色,选好切入点,与传统地方特色的传承人深入交流、虚心讨教,弥补现有状况的不足,保持风格,坚持做下去。假以时日,静待花开。要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实现全方位融合和应用,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魅力,在“知行合一”中得到全面成长。

五是地方特色传统校园文化的营造熏陶不足。可以在学校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减少普遍和共性元素,在校园内重建和恢复部分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古迹,建立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宣传栏、文化墙、名人雕塑,建立校史馆、展览馆,刻制历代乡贤名人撰写的关于本地风物、人文历史的碑刻楹联、诗句文章,用地方名人、历代书院、文化古迹命名校园路名、楼名,介绍名人、名胜背后的故事,传承弘扬先贤学风文风,起到以古励今的效果。

六是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要注意学段性。根据青少年接受能力和成长阶段特点,按照幼儿启蒙和小学教育重直观、初中以上重内涵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环节,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找到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切入点,注意各学段之间的分层和衔接。

七是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发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开展相关地方民俗展示和地方风味制作活动,全面展示地方传统文化魅力,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将其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无论是各种“德育作业”,还是引导学生发现“家里的老规矩”,无论是在重阳节让学生为社区老人敬献重阳糕,还是在重大纪念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学校教育牵动家庭和社会教育,能让走进校园的传统文化也“走出去”,让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从而带动家庭、影响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进校园特色传统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少年力斗传统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清明节的传统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