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路上问道同行
2019-10-19李晓霞
李晓霞
我对教育的认识发生转折,是从招远调回昌邑,和我家先生生活在一起开始的。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我顺利进入到教育行业,“教育就是教书,教育就是管学生”,这是为师之初我对教育的理解。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平平淡淡又平平庸庸地教了4年“书”。
2014年,我回到昌邑,我家先生已在昌邑一中教学多年,他对教育抱有无限的热情,对学生怀有无尽的爱心,教育是他坚定不移的信仰,他喜欢思考,喜欢和志同道合的同仁坐而论道,畅谈教育理想。几乎每天晚饭后,他的朋友都会到家里小坐,一道茶,二三子,家里的小客厅就成了他们评旦教育的演兵场。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安静地坐在一边,满眼崇拜地听他阐述自己的教育见解和引经据典,听他们彼此之间碰撞时的金声玉振,如九鼎大吕。我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在这种磁场中潜移默化地升华了。
在我眼中,他似乎是专门为教育而生,他像一团热烈燃着的火,靠近他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爱和情怀。他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理论的稔熟,对教育热点的剖析都能信手拈来,深接地气,我能听得进去,也借鉴得来。
我们经常讨论一些教育难点和热点,一起吃饭的时间是最美好的交流时光。我常给他讲一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我们一起做案例解剖,一起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充满幸福,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一点点笃定了我的教育初心。
很多时候,我的茅塞顿开离不了他的“神来之笔”。
他深信“亲其师信其道”,忠实践行“公平公正对待班中每一个学生”的育人信条,他经常讲给我听的“六道题理论”对我影响甚著,他在每堂课的课前必准备六道问题,两道难度较大,两道难度适中,两道难度很小,分别对应提问成绩前中后的六名学生。他说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并非是让成绩好的学生再得到多大提升,重要的是让成绩落后的学生感到被尊重,感到老师的课堂与他们有关,让他们获得尊严。而这种尊严和尊重的获得又润物无声,不着痕迹,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充分的自信,在踏入社会后有充足的信心应对每一个困难挫折。
我家先生的课堂从来都是秩序井然,学生热情高涨,因为他对每一个学生的重视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课堂真正的参与者,而非无关紧要的旁观者,他给了学生们实实在在的课堂存在感。在他口中我从未听到“差生”这个词,他喜欢用“成绩暂时落后一点的学生”来代替“差生”。十多年来,从未改变。
他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他的骄傲。
他教过的学生每到假期便三三两两回来看他,有的已都到而立之年,无论毕业五年还是十年,都愿意回来找他唠唠嗑。
如今,他的许多学生也做了老师,当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疑惑,仍然想到给他打个电话寻求“支援”。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老师,领略了教育实实在在的魅力和真谛。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染和熏陶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他的有形無形带动下,我也逐步转变了对教育的认识,转变了教育观念,转变了课堂授课模式,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2017年,我被潍坊市教育局授予“青年教改先锋”荣誉称号,也多次接受电视台节目专访,亲身体会到了做教师、做教育带给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需要在深夜行路时遇见指引道路的炬火,我有幸遇到过许多,但最明亮的仍是我家先生高擎的那一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