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托起中国梦
2019-10-19张婷婷
张婷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2019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劳动教育应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少年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劳动观念、劳动行为上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出现了较大“偏差”。下面就青少年在劳动观念上存在的制约因素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 社会环境存阴霾
随着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上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有知识,就能走遍天下”“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此类贵贱等级错误理念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当今青少年。除此之外,一些农村贫穷落后、愚昧的负面事例也导致部分青少年厌恶农村、厌恶劳动,他们迫切地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奋学习,跳出“农门”。其实,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仅仅需要有文化知识,更需要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恶劳”这一社会阴霾仍未完全消散。
二、 家庭教育存误区
在现代家庭中,劳动为何没成为青少年的一种良好习惯?本人以为是家长太“勤”在作祟。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大多数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当牛做马也要让孩子读好书,有出息”。所谓“出息”,就是脱离劳动。于是乎,家长们纷纷找出诸如“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之类的借口,在“一切为了孩子学习”的旗帜下,孩子们的劳动体验乐趣被生生剥夺了。现在的孩子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完全沦为了学习的奴隶。家长如此之“勤”,孩子自然就“懒”了。久而久之,孩子们既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沒有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学习路上,自然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渐行渐远。
三、 学校教育有盲点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但近些年来,“应试教育”对劳动教育冲击较大。首先,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看中成绩,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缺乏深度、广度。从教师到学校不能进行有目的的劳动训练,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中的不良表现。此外,很多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这就使学生体验感悟劳动意义的机会很少,缺乏对劳动的深层次认识。
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意义和作用怎么说都不过分!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育中的功能作用。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让社会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体质意志品质和涵养高度,让“劳动”高高托起中国梦!